据《国际金融报》刊登的文章,由国务院办公室牵头,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中国证监会、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部门组成的“进一步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课题小组日前已经完成了市场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专题报告及政策建议,如果不出意外,中国粮食市场将在明年迎来大的开放格局。
该报告认为,当前进一步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时机已经成熟。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总体原则是:两个取消、两个放开、产销衔接、加强调控。
收购市场彻底市场化
报告建议,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取消粮食运销凭证,实行彻底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把粮食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全部交给农民,放手让农民按市场导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市场适销对路的优势粮油品种,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为农民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撤消一切阻碍粮食流通的关卡。今后,粮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运销,无须任何运销凭证,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粮食流通。
补贴方式从国企到农民
报告建议,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做到粮食购销价格由市场形成,粮食收购主体的多少由市场进行优胜劣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建议取消粮食定购价和保护价,粮食收购完全采取“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劣质劣价”的方式。同时,对种粮农民直接进行明补,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以维护粮食安全。
流通企业面临转型竞争
报告建议,放开从事粮食收购的市场主体资格的前置性审批限制。实行备案制。不论何种经济成分,不论何种所有制形式,只需向粮食工商部门提出备案、并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后,就可从事粮食收购业务。
今后在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上对所有的收购主体应一视同仁,除中央储备粮之外的其他资金,均实施非政策性贷款。政府应提供贴息等优惠条件,扶持和鼓励商业银行积极介入粮食购销活动。扶持组建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的大型粮食购销公司,进一步推进市场竞争。
多途径多方式产销合作
报告指出,产销结合主要是政府将积极鼓励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省际协作,支持产销挂钩,使产销省区之间在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上有新的创新、新的突破。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确保国家对粮食的调控能力,在市场粮价过低时,政府通过增加储备和保护性收购,防止粮价过度下跌,以保护农民利益;在市场粮价过高时,政府通过抛售储备粮调节市场供求,平抑市场粮价。
此外,报告提出,政府要鼓励农民之间加快组织联合,形成有竞争力的粮食生产主体,并且将帮助农民发展优质粮食,做好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布局,提高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动股份合作制、股份制、产业化等多种联合形式,使粮食生产规模化。积极组建市场导向下的大型龙头企业,拉长粮食产业链条,努力实施粮食产品的深加工。积极推进农工商综合的宏观管理,努力把粮食生产变成有盈利的产业。
期货商机凸现
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总体原则是:政府引导、多方兴办、放而有序、活而不乱、层次多样、期现并举,有形与无形相结合。
报告指出,期货市场已被证明为具备套期保值、发现价格等诸多功能的有效市场调控工具和避险手段。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的前提下,稳定粮食生产经营、促进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促进粮食储备的推陈储新、提高粮食企业的竞争力等都离不开粮食期货市场。应积极稳妥地推出现货基础好、辐射面广、对国民经济连带影响大的玉米、大米等粮食期货品种上市,引导涉粮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加强风险监控,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
批发市场将起重要作用
报告认为,必须按照市场形成和竞争的规律,根据市场联系、经济区划来调整和整合市场,推动全国性和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避免资源浪费。积极发展大宗粮食商品批发市场,引导大宗粮食交易进场交易,为用粮大户到粮食批发市场协商交易提供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报告还建议政府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多种经营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社会投资参与到粮食市场体系的建设中,实现粮食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多元化。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资源的调节作用,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