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世贸体制下的中国及东南亚粮油进出口策略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由于1997年发生货币危机从而导致粮食进口增加和价格暴涨,东亚各国开始重视农业。以中国为主的很多国家采取积极利用世贸组织的战略。
    中国:增加粮食进口
    2001年12月,中国实现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心愿。中国承诺实现所有与农产品进口有关的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并在2004年之前平均下调税率17%。今年2月,政府发表了2002年关税配额框架,曾经不透明的中国主要粮食的进口框架开始显现出来。
    在中国,由于粮食进口关系到粮食的安全供给,因此政府一直采取一元化管理。粮食进口实际上是由拥有进口许可证的国有企业进行的。
    入世之后,中国将采取以下措施:对大米、小麦、玉米、大豆油、砂糖、羊毛和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预先设定一定数量的进口配额框架,对框架内的进口量征收低关税(大部分为1%),框架外的则征收高关税(63%至74%)。2002年的进口配额框架是:大米399万吨、小麦847万吨、玉米585万吨、大豆油251万吨。
    大部分进口配额将被分配给国有企业。民间企业可在框架内进口的具体比例大体上是:大米50%、小麦10%、玉米32%、大豆油66%等。
    可以预料,由于国内外价格差的存在,今后中国还会扩大小麦、大豆和玉米的进口量。
    中国能否全部购买进口框架内的粮食数量还不透明。但是考虑到运输成本即从东北产地向南部需求地运输的成本,采取进口方式更为经济,这无疑是中国入世之后扩大粮食进口的新动因。
    中国扩大粮食进口,将加深其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将成为影响中长期粮食行情的因素,同时很可能成为扰乱市场的因素。
    马来西亚:实行集约化生产
    在马来西亚,重新考虑农业问题的动向日趋增强。
    从解决贫困问题和确保粮食供给的角度出发,马来西亚政府在采取保护政策的同时,正在积极推进油棕等农产品加工的自由化,尤其是对亚洲地区正在推进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动向寄予厚望。
    马来西亚在其第三个国家农业计划(1998年至2010年)中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战略:对大米实行集约化生产,集中在产量较高的8个大米产区,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提高大米产量。同时,从确保粮食供给的角度出发,制定了国内自给率达到65%的目标。
    预计2010年大米的耕种面积将减少20%以上,由目前的66万公顷减至45万公顷;但大米产量预计会增加10%,由目前的145万吨增至160万吨。这意味着,除上述8个大米产区之外,将把其余大米产区改种其他农作物,同时大幅度提高大米单产。
    1980年以后,由于油棕的附加值高,马来西亚将其作为出口作物并扩大了出口,产量由当时的257万吨增至去年的1120万吨。其中80%以上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该国的油棕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0%。
    越南:稳步加强出口
    进入90年代,越南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米和咖啡的出口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天然橡胶、蔬菜和茶叶的出口也大幅增加。
    农业是越南的主要产业,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5%,就业者中约70%的人从事农业。其中,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是大米的主要产区。
    在1988年之前,越南还是一个大米净进口国。但在1989年,越南的大米出口量达到了142万吨。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出口量急剧扩大,1999年达450万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成为仅次于泰国的世界大米出口国。
    此外,近年来咖啡也成了越南在出口方面急剧增长的商品。咖啡的生产和出口量急剧增加,从1990年的9万吨增至2000年的60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随着国内外需求的增加,越南的水果和蔬菜生产也急剧扩大。农业生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从以往的大米单一作物向农产品的多样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
    印尼:担心大米进口增加
    在90年代前半期,印尼基本实现了大米的自给,大米产量由70年代初的2000多万吨增至1995年的5100万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但此后大米生产就停滞在5000万吨左右的水平上,其原因是生产重点转向实现蔬菜和油棕等出口经济作物的多样化,以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和缺水等。
    特别是在1997年至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天气干旱,受其影响大米产量大幅下降。此时又正好赶上货币危机,该国经济出现混乱,大米市场出现波动。
    1999年以后,由于印尼大米增产,市场行情终于稳定下来。尽管今年印尼政府预计大米产量将达到5200万吨,但受年初的大雨和洪水的影响,大米将大幅减产。政府很可能会再度大量进口大米,其数量将超过300万吨。
    印尼的大米供求结构存在着一些脆弱之处。第一,人口和大米产量的60%集中在占国土总面积不到7%的爪哇岛上。第二,在大米流通方面,粮食筹措部门负责国内一部分大米的销售和全部大米的进出口,大米过剩时维持其价格,不足时发放库存。但是,粮食筹措部门处理的数量充其量不过占总量的10%,要保证粮食的稳定供给还得依靠进口。
    为了建立多样化的粮食稳定供给体系,政府制定了新的农业计划(2000年至2004年),提出了振兴民间农业综合企业的方针,并决定对不断出现贪污和丑闻的粮食筹措部门实行国有企业化。
    泰国:力图维持大米价格
    长期以来,泰国一直保持了"大米出口超级大国"的地位。近年来,国际大米价格呈低迷状态,泰国对此采取了各种对策。
    大米是泰国最重要的作物,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5%以及出口总额的4%。近年来,泰国大米产量不断扩大,70年代后半期年产1500万吨左右,最近已达到2500万吨。
    随之而来的是,精米出口量急剧增加,由1980年的近300万吨增至1995年的600多万吨,去年达725万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泰国大米的主要出口地是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南非、印尼、新加坡、香港等120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大部分是由民间企业出口的。
    但是,作为国际交易指数的泰国大米出口价格在1997年上半年达到每吨约300美元之后便急剧下降。去年夏季,大米价格降至每吨170美元,这是自70年代前半期以来的最低价格。
    大米价格下降的原因是:①1994年以来,世界大米产量不断刷新纪录,2000年突破4亿吨;②世界大米出口量也随之出现了扩大的趋势,1998年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2700万吨;③印尼和菲律宾等国的生产恢复,进口量急剧减少,全球大米供求紧张的状况大幅缓和。此外,由于近年来越南、缅甸和中国等包括走私大米在内的廉价大米的出口,进一步促使国际市场的大米价格暴跌。
对于上述情况,泰国政府提出了一些维持大米价格的对策:
第一,政府金融机构将以政府指定的大米价格为基础,对农户进行担保和融资,而且政府指定的大米价格高于市场价格。
    第二,为了避免在低质量大米市场上与中国和越南竞争,泰国将增加高级香米等附加价值高的大米的产量,并扩大出口。
    第三,计划与越南成立准政府级的出口价格卡特尔,对双方一部分的大米出口量进行共同管理。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浙江省分心)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