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六年来粮价负增长的历史,观察此次粮价上涨的幅度(10%?20%),预测全国粮食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使人领悟:对目前的粮价上浮不能只看表象,也不能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思考,而应当透过表象看实质,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理智思考,深入探讨。
也就是说,对此次粮价上涨既不必惊慌失措,也不可掉以轻心。这种态度可以概括为:冷眼看市场,热心保安全。所谓“冷眼”者,就是冷静观察粮食市场的价格升降、供求丰歉、趋势变化,从容应对;所谓“热心”者,就是提高关注和关心粮食产业的热度,促进粮农增收,持续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冷眼观之,这次粮价上涨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国家调控措施发挥作用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连续两次较大幅度地提高粮价,有力推动了粮食增产。但由于那两次粮食提价没有区分品种、质量,幅度过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90年代中期以后粮食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粮价长期低迷,进而导致主产区种粮农民收入下滑。为防止农民“卖粮难”,保护粮农利益,国有粮食企业不得不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导致国家粮库储存超量,储粮费用增加,国家财政包袱加重。粮食的长期积压滞销,又使部分粮食陈化,品质降低。这也是造成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难题的重要原因。多年来,中央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特别是大力调整农业、粮食结构,在东部缩减粮田面积,在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在中部发挥粮食优势,三年来退耕面积达2亿亩以上。农业、粮食结构调整是减少粮食供给的首要因素,这有效地减轻了粮食储存超量的压力,有利于促进恢复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
冷静思之,这次粮价上涨是供求关系变化的自然反应。
国内由于粮田面积缩减和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特别是夏粮总产量连续四年下降。由于当年粮食总产量产不抵销,每年约需动用三四百亿斤粮食库存以保持供求平衡。与此同时,近两年国际粮食减产,可供量缩减。与供给量下降相对照,社会对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供求关系的转变,即由严重供过于求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的市场反应就是粮价上涨。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极其自然的。
如此观之、思之,便会得出合乎理性的结论:这次粮价上涨,是中央制定的政策措施目标的初步实现,表明国家宏观调控奏效,有效促进了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也是粮价长期低迷的合理回归,基本上达到了粮食价格和价值的统一,体现出粮食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和调节供求基础性作用的正常发挥。
这次粮价上涨会给粮食产业特别是主产区粮食产业注入内在的发展动力。粮价走出低谷、稳步回升,必然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从而有力地推动粮食产业兴旺发展。
当然,在冷静评析这次粮价上涨的合理性、积极性的同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