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粮食产量下降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对上一波粮食减产和粮食价格波动有以下7个观点:
1、这次粮食减产具有自觉的因素,主动因素,而不是被动的因素。自1999年以来,农业部就已经不再确定较高的粮食产量指标,而是降低了粮食的指标;
2、8月份以来的粮食等农副产品的大幅度上涨,是我国六年价格低迷以来首次较大幅度的上涨,这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有利于增强市场导向的作用,这新一轮粮食市场导向波动;
3、变“藏粮于民”到“藏粮于地”+“藏粮于库”,是我国粮食安全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实践证明,并非储粮越多越安全,合理的数量,较高的质量,较合理的结构是粮食储备的新的思维;
4、播种面积的减少不等于耕地面积的减少,近几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1378.7万公顷(折合17.06亿亩),连续5年下降,2002年下降为10389.1万公顷(折合15.5亿亩),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比上年下降了4%。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保护基本耕地面积,但并不是盲目扩大粮食耕地面积,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耕地面积是指实有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包括复种指数,即同一耕地上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国家经常提出的是保护耕地面积,储粮于地,需要粮食时,可增加粮食复种指数;
5、我国仍然具有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大约为5亿吨左右的生产能力,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滩后,我国粮食耕地的质量已经大大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一旦要产生粮食生产能力还是具有很大的潜力的。
6、完善市场化的粮食购销体制、粮食企业运行机制、粮食市场体系能够应对多种情况
增产和减产是常态,重要的是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市场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计划手段实现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资源的公平分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够依靠计划体制来实现市场的均衡,而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我常说,中国粮食短缺不可怕,如果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和粮食企业运行机制的不适应,那是最可怕的事情!
7、中国的粮食离不开世界市场,进入WTO后,中国的粮食与世界市场联系得更为紧密,近几年来,我国进口粮食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粮食出口主要有稻米、玉米、小麦、杂粮杂豆等,我国进口大豆、小麦、稻米、玉米、食用油等,我国粮食有进有出,有时进口大于出口,有时出口大于进口,我国进入WTO后的第一年我国是出口大于进口,今年进口了大量的大豆。随着我国人口增长,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从中长期来看,我国还将进口大量粮油,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考虑总量应将产量、进出口量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国可以解决我国粮食消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