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同行无同利。这句话用在当前的水产养殖业中再恰当不过。同样是从事淡水鱼的池塘养殖,为什么有人赚钱,有人保本,而有的人却赔钱呢?行家认为,原因在于前者能将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巧妙地利用各种“市场真空地带”,而后者只会按部就班地按照传统的养殖模式辛苦劳作,很少抬头关注市场,一旦供求关系有了变化,就束手无策了。
在兴化市,有位多年从事池塘养鱼的农民。
2002年冬,他低价收购别人鱼池中还没有长到商品规格的草鱼,把它们集中到自己的池塘中进行暂养,开春水温回升后加强培育,等到2003年3月干塘出售时,草鱼的市场价格比平时提高了30%,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无独有偶,南京水产批发市场的王顺在去年夏天天气比较热的时候,以收购野杂鱼的形式,低价收购了一批还没有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苗种,经过分级后投放到不同的池中进行集约化养殖。到了冬天池塘冰封后,泥鳅货源减少,销售价格是夏天的3~4倍,王顺趁势抛售,经济效益是常规养殖的数十倍。
从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事水产养殖也需要更新观念,要学会巧打季节差和地理差,要在自己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许可的情况下,探索一些别人不愿意或者不敢涉足的养殖模式或养殖品种。为此,专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供水产养殖户参考:
一是慎重地尝试发展特种水产消费者历来都有尝鲜的心理,不妨突破常规,试养一些特种水产品种,比如像泥鳅、龟和鳖等。
二是注意控制成本目前,常规水产品种的市场销路和各种配套服务项目都已经相当健全了,随行就市,以量论价,这就需要在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工夫。以目前常见的池塘集约化养殖鱼为例,每公斤商品鱼的毛利只有1元钱左右,如果在饲料、渔药、电费等方面开支过大,亏本就在所难免了。
三是要相信科学技术同其他养殖行业相比,水产业对科技的依赖性更大,比如增氧机、膨化饲料、疫苗、诱食肽、促长肽等新产品所带来的效益,绝不是手持料盆“当当当”一敲就可以获得的。只有那些具有超前意识并且敢于尝试的科技推广人员和养殖户,才能分享到由此带来的丰收和喜悦。
总而言之,传统水产养殖业发展到今天,并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它的魅力依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