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口一带的几处鳗苗收购站了解到,今年鳗苗的价格较往年有很大回升,最高已达9元/尾。
“鳗苗就是‘软黄金’”,此话一点不假———1公斤鳗苗约7000尾,每尾价格最高时曾达18元,1公斤鳗苗的价钱已超过了同等重量的黄金!为何这样值钱?因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鳗鱼人工繁殖技术,亚洲常见的人工养殖日本鳗,幼苗也都来自野生。
从东海水产研究所了解到,2004年,鳗苗捕获量较2003年骤降,价格一下子涨至6.1元一尾;今年,收购站开出的最高价格已达一尾9元。
鳗鱼如何繁殖,很多谜至今尚未揭开。科学家发现,母鳗产卵的环境条件很特别,必须在水压极强的深海,水温26摄氏度左右。日本科学家曾人工模拟鳗鱼产卵环境,但取得的鳗苗只能存活300多天(鳗鱼长成一般需要两年),经济价值太低。
母鳗产卵个把月后,鳗苗随着黑潮暖流从产地一路漂向北方,通过中国、日本及韩国海域的各个淡水入海口,重新进入内陆淡水生长。中国海岸线从南往北分布着好几个淡水入海口,其中尤以长江口的淡水流量最大,加之滩涂广阔,饵料充足,历来就是日本鳗苗最集中的地方,估计达到整个中国沿海鳗苗总量的80%。因此,长江口成为捕鳗“圣地”。
鳗苗捕捞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水上作业。每年12月下旬,四五厘米长短、绣花针粗细、通体透明的日本鳗苗陆续到达长江口,与此同时,捕鳗船出现了。一艘装备简单的渔船,焊上铁架子,搭个遮雨棚,渔具就是一张网眼细密犹如蚊帐的“纱窗网”。船小的,带网五六张;最大的,一船可以带上270张渔网。
长江口捕鳗由来已久。东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研究室的监测人员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捕鳗最疯狂的时期,岂止千帆竞发,长江口的船有上万艘,就连正常的航道都被堵塞。
大多数捕鳗人一年的指望,几乎都在这几个月的鳗苗上,争抢几近白热化。日前在崇明东旺沙闸了解到,鳗苗从海水进入淡水,各处闸口才是最好的捕捞地点,渔民们却“舍近求远”,将网撒进了东海,全因为捕鳗的人实在太多。
在几处鳗苗收购站了解到,一年一度的捕鳗,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长江口捕鳗,治理吗?早在1986年,上海就开始核发《捕捞许可证》,限制鳗苗捕捞。
“限制其实很难”,东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研究室原主任陈亚瞿说,有两个问题。首先,限制多少?多少才算合理捕捞,多少又是过量,这个界限很难划定。十多年来,陈亚瞿和他的同事们跟踪监测长江口的鳗苗情况,认为鳗苗产量可能存在10-12年的丰俭周期,也就是说,每年合理捕鳗的数量应有弹性变化。究竟怎么变,东海水产研究所也没有把握说个准数。其次,怎么限制?目前只能限制船只数量,无法限额捕捞。一张《许可证》准带5张网,几个渔民做到了?何况每年总有1/3的船只无证捕捞,不同船只的捕捞量还大大不同。以2002年和2003年为例,实际捕捞船只都是1600余艘,后者的总产量却是前者的6倍多。
捕鳗人也有“苦衷”。捕鳗的专业渔民说:现在鱼越来越少,捕鳗尽管风险大,好歹有些赚头;不少参与捕鳗的内地农民则告诉记者:三个月的鳗苗捕好了,可以挣十几万元,我们靠种地就难啦,水里“捞金”能不来吗?
“难处再多,也得限制捕鳗”。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陆健健指出,近年来,长江口生态环境总体上正在退化。10年间,河口的海水、淡水已从原有的三类水、二类水基础上,各降一级;河口滩涂有吸收、净化各种污染的功能,素有“江河之肾”名称,可这块“肾”,十年里却减小了一半,自净功能大大下降。此外,长江口的生物种类也在减少,刀鱼、中华鲟等难觅踪迹。陆健健说,鳗鱼是一种典型的洄游生物,它们的有无、种群是否稳定,直接反映该生物的出生地、成长地及迁徙路线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数。河口地区是一根较一般地区更为复杂的生态链,洄游生物又是其中的关键种,千万不能“涸泽而渔”,否则,一旦生态链遭到破坏,后果将是致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