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公里的拦海大坝,连绵数十公里的“东海第一堤”,还有广袤而整洁有序的鱼池虾塘,原野上是瓜果飘香、稻浪翻滚,一片丰收的景象……
新兴的工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家家民营企业搬迁入园,开业的锣鼓持续不断。今年1~3季度,工业产值扶摇直上,总值已达236.38亿元,财政收入9.8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2%与22.3%,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44.16亿元,人均年创GTP4.8万元,居温州市乃至全省前列。
飞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万吨海港码头,构筑了陆海空立体大交通,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一切无不表明:昔日贫困的郊外村落及偏居海隅的渔寮,已融入了现代大都市范围,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不到300平方公里,30来万人口的土地上,尽管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在加快、提速,商品经济在突飞猛进,而作为基础经济的农业仍然生机勃勃——全国杨梅之乡、国家级海水养殖原种场、国家级蔬菜IPM植保社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省级滩涂养殖科技园区在这里次第形成,国家级农产品交易市场已经立项,正着手建设,今年粮食生产还受到省政府的嘉奖。尽管农业(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比重不高,而农业经济效益仍保持稳步增长的好势头,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05元,居全市之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是一种扣人心弦的典范。
若问奇迹是如何创造的?龙湾区苏孝永副区长回答十分干脆而简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从三个层面入手,构筑三条特色产业带,使农业产业发展向产前产中产后不断延伸,都市农业初露端倪,稳健迈上持续发展之路。”
山地果园飘香 森林食品脱颖而出
人多地少,人均耕田面积不到0.25亩,这是龙湾主要特点,更是背了多年的历史包袱。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大批农田被征用,矛盾更突出,被征地的农民出路在何处?这是当地政府决策层面临的严峻试题,必须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当眼光离开肥沃的平原良田,举目就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耕田稀缺,固然是弱项,然而地貌类型齐全,无疑又是龙湾一大特色,也是优势与强项。丘陵山地、海积平原、浅海滩涂三个高低不同层面,均可以作出优美的大文章。著名的大罗山脉,不仅拥有省级瑶溪风景区,且盛产杨梅、柑橘、板栗、柿子,历来以质优量丰而闻名遐迩,只不过零星分布,以往被视为家庭副业尚未形成规模经营,而且品种参差不齐,影响到市场销路。
于是,一场关于如何“抓住特色,发展名果,形成规模,力创效益”的大讨论在农口系统热烈展开,且很快形成共识。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很快就作出了“建设龙湾果木特色产业带,创立森林绿色食品基地”的战略部署。
抓突破口,首先是以实施杨梅精品园工程建设为契机,打响大岙溪杨梅品牌。并针对栽培管理粗放、经营方式分散、品种结构配套欠缺、主栽品种过于单一的薄弱环节,组织专家联合攻关,同时利用杀虫灯杀灭虫害等方式,提高杨梅质量,取得丰硕成果。杨梅设施(大棚)栽培技术研究通过了专家评审,一致认为“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新培育的三株杨梅商标和三株优良单株参加全市第一届杨梅精品暨优良单株评选,受到一致好评,龙湾杨梅赢得“全省十大精品杨梅”的殊荣。全区今年杨梅投产面积达1.06万亩,基本形成规模型资源产业带,去年取得了“中国杨梅之乡”的国家级金名片。
在优化杨梅特色产业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扩大战果,乘势而上。该区坚持科技进步,不断开拓创新,认真编制了《建设森林食品基地的规划》,并以建设杨梅精品园为样板,狠抓种苗工程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围绕“设施现代化、科技高新化、产品(品种)精品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的要求来建设森林食品基地。通过加强果农适用技术培训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推广喷灌技术,提高冷藏设备标准,使森林食品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获取了“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的光荣称号。
为提高森林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使生产要素得以有效整合,该区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其他资本加盟森林食品产业,与果农建立利益联系机制,先后成立了龙森农产品开发公司与十余家果木生产合作社,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前年,该区开辟了中国杨梅网。而且,举办一年一度的“杨梅节”,搞好杨梅等产品展示、展销、推广等活动,扩大影响,增加品牌竞争力。
而今,每当杨梅成熟时节,满山遍野铺金叠翠,累累硕果在万绿丛中流光溢彩,吸引大批的“城里人”上山品鲜果、玩山水、观美景,陶醉在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中,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平原蔬菜常青 生态种植应运而生
融入大都市的龙湾,耕田十分有限,如何以稀少的耕田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实际情况看,种粮效益明显低于种其他经济作物,况且大都市一年四季蔬菜的有效供给,历来依赖于城郊菜农的辛勤劳动。基于此,该区决策层十分尊重农民愿望,进一步调整作物结构,致力建立特色蔬菜产业带,至于粮食作物,即采取“走出去”战略,动员农民外出承包土地,把“粮仓”建在域外,且取得一定成效。
种菜,说来简单,干起来却谈何容易。当今由于过度地使用化肥、农药,人们对蔬菜的质量十分担忧,几乎成了一种心病。“药物残留”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于是,龙湾特色蔬菜产业带建设就针对时弊,首先从无公害入手。
“尽量不用化肥、少用农药”,这决不是一种响亮的口号,而必须用实际行动来承诺与履行。青菜长虫怎么办,区财政拨出专项资金400余万元用于生态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支持推广防虫网纱以及喷滴灌新技术。这是运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犹如给连片菜园盖上偌大的安全纱罩,有效地抵御了害虫侵扰,而且使单位产量得以成倍增产,而喷滴灌不仅节约用水,而且讲究水质,也相对地减轻蔬菜病害发生的概率。至今,生态种植示范园区已推广防虫网纱8万多平方米,喷滴灌10余万平方米,并积极推广安打、三合一等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此外,还建立了一支“生产基地、科技队伍、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上半年,举办三期无公害蔬菜科技培训班,受训人员达400多人次。同时,以温州市农科蔬菜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为技术支撑,开展了IPM(即有害生物综合研究)生产蔬菜植保社区服务站创建活动。目前已顺利地通过了农业部、省农业厅的验收,且由农业部正式授牌,“IPM植保社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蔬菜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的中试基地和技术创新服务样板。
尊重科技,推广科技,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产业带第一要务,该区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制定了《龙湾区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天河生态蔬菜园区建设规划》,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今年,又扩建了蔬菜园区的道路2500米,三面光沟渠1100米,温室大棚47900平方米,改建翻水站、泵房各一座,使蔬菜生态种植园区呈现出了“路成行,田连片,渠成网,树成荫”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大批省内外专家、同行来往参观。与此同时,还积极引进了微型番茄、黄瓜无根生长优良品种及食用仙人掌、日本大葱、8424西瓜等,其中“振农”牌西瓜荣获温州市十优西瓜称号,备受市民青睐。
龙湾蔬菜优势特色产业带日渐显现,今年上半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2.96万亩,产量6.2万吨,预计全年蔬菜产量将突破10万吨,产值达1.3亿元。全区从事蔬菜种植农民达4万余人,并建成了蔬菜产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作用,积极开展各种经济活动,尤其加大对菜农使用“双高”农药的管理,对上市蔬菜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确保市民“食无忧”。并积极做好产后服务,采取在城区设连锁经营和无公害菜蔬专卖点,实行产品配送、净菜上超市等新的物流形式。同时,已确定为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7家,面积达1.5万亩,并积极申报了2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3~4个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
滩涂养殖强劲 名特产品闻名遐迩
龙湾依山傍海,海洋捕捞源远流长,素为全省重点渔区。但面对国际海洋新制度的实施,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而且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渔业资源持续衰竭,捕捞效益下降的新情况,头脑灵光的龙湾渔民有远见,有胆识。早先几年,就纷纷弃船上岸,自动地退出捕捞,换一个角度“靠海吃海”,即充分利用当地拥有16.43万亩的滩涂资源,很快地形成了滩涂养殖特色产业带。
文蛤,自古有“天下第一鲜”之美称。位于瓯江口的灵昆岛盛产文蛤,自上世纪70年代始人工养殖取得成功以后,至今已建立了万亩文蛤出口基地,并以其肉质鲜美、肥度足,颇受日本、韩国商家的青睐。为了提高文蛤质量,如今又引进先进的贝类净化设备,对养殖水域内起捕的文蛤进行灭菌净化处理,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同时,建立了“中国文蛤网”,沟通国内外科技、市场、供销信息,使年出口量达6000余吨,创汇600多万美元,居全省之首,省政府授予“文蛤之乡”的美称。
灵昆蝤蠓(学名:青蟹)作为地方特产,曾作为朝廷贡品而久负盛名。灵昆岛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打破“虾蟹不同塘”的生物学禁区,巧妙地进行虾蟹贝多品种、立体型、复合式混养,取得了成功,提高了虾塘单位产量与产值,并很快地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如今灵昆牌青蟹已成为名牌产品,闻名遐迩,去年放养面积近1800亩,年产量突破600吨。与此同时还开发引进了南美白对虾、梭子蟹、彩虹明缨蛤、橄榄蚶、鲻鱼、中华乌塘鳢、牙鲆等20多种养殖新品种,成为名副其实的名优水产品养殖大县(区)。
为了确保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区政府十分重视养殖水产品的苗种基地建设。近年来投入603万元,加快永兴海域围垦养殖区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了省级泥蚶原(良)种繁育中心,育苗中心占地面积1100m2,拥有800m3水体的温室育苗池以及沙滤池、水塔等基础设施。建成后年泥蚶育苗能力将达到10亿颗,且已申报为国家级水产良(原)种基地。与此同时,还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了养殖水域水质检测检验系统,对全区水产养殖水域进行常规检测。目前已建立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3家,面积达2000亩,占温州市总量的10%强。
休闲渔业,是将渔业生产、渔村风情与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紧密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在回归自然、领略风景中丰富生活的新兴产业。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淡水渔业观光园区坐落在瑶溪风景名胜区,占地500余亩,拥有太阳鱼垂钓中心、锦鲤广场,以及52亩的人工湖与5个人工小岛屿,背靠山麓,设施齐备,钓台木屋散布河岸,树林花木品种繁多,有垂柳、雪松、相思树,还引进了美国太阳鱼、俄罗斯鲟鱼、长江胭脂鱼等,“鱼乐园”招徕游客如织。
忽如一夜春风来。在曲折逶迤的永强堤坝上和灵昆岛上,新兴的海鲜大排档与海鲜楼鳞次栉比,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烁,赶来吃海鲜的人络绎不绝。游客们端坐在一座座建在滩涂上的高脚竹楼上,把酒临风,观赏空旷的海天景色,开怀畅饮,其乐融融,多开心、多惬意啊。龙湾区还计划引进外资,开展更大规模的休闲渔业建设,将育鱼、养鱼、钓鱼、赏鱼、吃鱼融为一体,做足了“鱼”文章。
如今,龙湾滩涂养殖特色产业带仍在不断地扩大、延伸,去年该区水产养殖面积达4.5万亩,总产量已达1.35万吨,总产值达2.42亿元,今年1~10月份,水产品总量已达1.25万吨,总产值达2.2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2%与6.6%。
都市农业,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迈向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龙湾农业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