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国商务部长唐纳德·埃文斯(Donald Evans)启程访问中国,推广自由市场准则的前夕,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木质卧室家具,征收4.9%到198%不等的反倾销税。此案涉及中国家具生产工人近100万人,贸易额约10亿美元,是中美贸易史上涉及金额最大的反倾销案。仅在过去一年中,美国对华反倾销立案就有7起,涉及金额高达16亿美元。在华盛顿发起的种种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大力“帮助”下,中国已经“荣登”世贸组织反倾销国榜首。美国希望减少其对全球第四大贸易国中国的贸易逆差,去年底这一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1240亿美元,且预计在2004年更进一步攀高。
过去10多年里,中美之间出现过多次严重的贸易争端,如最惠国待遇、知识产权、劳改产品和贸易不平衡等等。此次美国方面又将矛头对准中国的货币问题和进口商品问题。这表明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崛起,悄然地“升格”了。许多迹象表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正在发生变化。
据WTO信息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遭受的反倾销案件平均达到30.5起,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平均增加24起。进入21世纪,这种势头有增无减,2001年,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创历年最高;2002年,国外对我国产品发起58起反倾销案,虽然数量比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但是,中国仍然是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末,国外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已经超过了550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了几百亿美元的出口。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中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6%猛增至目前的接近20%,远远超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而且国外对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税税率不断增大,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几百乃至上千。如此高的税率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相关企业将不得不长期(至少5年)退出苦心经营多年的国外市场。而其中,对中国反倾销最激烈、最粗暴、影响最坏的是当今头号大国——美国。近几年在全世界所有对华的反倾销案中,美国占了三分之一,占美国贸易史上所有反倾销案总案例的五分之一。
据统计,美国政府近几年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案件中有一半左右是针对中国产品的。美国对中国产品采取的反倾销,不仅涉及面广,从纺织品到家用电器、从养殖虾到木制家具都有,并且呈日益上升趋势。反倾销指控一旦成立,被加征反倾销税的期限将长达五年,该产品即丧失美国市场。由于中国对美出口的许多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低价产品,极易受到反倾销的影响。因此,反倾销成为美国对中国产品加以限制的重要手段,对中美贸易有着巨大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向前,生产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但是,近年来美国政府为保护国内生产商,对来自中国的产品频频采取反倾销措施,正日益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现状和特点
自从1979年中美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经贸关系逐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79年,中美贸易额不足25亿美元,2003年已达1263.3亿美元,增长速度令人瞩目。这源于美国在华投资的增长、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兴旺、中国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中国政府的大规模采购等多种因素。就中美两国而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贸易互利性、互补性很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美经贸合作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中方统计,在贸易领域,2004年1至10月,中美贸易额达到102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7%,其中中方自美进口27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25.7%,在投资领域,2004年1至10月,美新增对华投资项目3308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2.5%,中方企业对美投资也在增加。据美商务部统计,2004年1至9月美对华出口增幅达18.5%,大大超过美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中国现已成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今年底还可能上升到第三位,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对华出口每年给美国创造5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使美消息者每年节省开支200亿美元。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中美两国一直存在着较大的贸易不平衡问题。随着中国加入WTO,中美两国许多人士曾预测双方贸易不平衡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善,但事实却没有像专家们预测的那样,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再次凸显,仅中国2002年全年对美贸易顺差即达到了创记录的427亿美元。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日益恶化的趋势,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广泛重视。由于美国2003年外贸逆差高达4352亿美元,而美商务部的统计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031亿美元,占美国外贸逆差总额的近1/4,因此,美方不少人士认为,“中国未能履行双边贸易协定及美方敦促不力是造成美中之间大幅逆差的原因之一”,“对华贸易问题将会成为美国国会今年的一个首要问题”。在他们看来,中国如此巨大的对美贸易顺差是不能忍受的,在中国进口美国产品不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对华反倾销力度,阻止中国产品更多地进入美国市场才是平衡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美国方面单纯的从中国方面找原因,却不反思自己的贸易政策。正是由于,美国对华实行的高技术出口管制和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使美国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虽然如此,中美贸易蕴含的巨大发展却是不容置疑的。
综观中美二十年贸易史,虽然期间风风雨雨,波折不断,但总体而言还是取得了巨大进展,并表现为如下特征:
(1)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速度非常快。由于两国分别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国内需求旺盛促使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263亿美元,增长30%,是1978年(20亿美元)的63倍。根据美方统计,去年美中贸易额高达1808亿美元,其中美方逆差达1240亿美元(中方统计为586亿美元),比2003年的1031亿美元增长20.3%。同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承认,与中国贸易是其发展最快的部分。在2001年-2003年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76%,同期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则下降9%,而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只增长52%。
(2)中美经贸关系存在鲜明的互补性。从经济结构看,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大部分轻工产品的产量已经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美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技术密集型的IT产业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是鞋类、服装和玩具等传统产品。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则主要是飞机、电站设备、电子、化工和机械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
(3)互补性特征决定,发展经贸关系对中美双方都具有受益性。首先,对中国而言,中美经贸合作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美国公司在华投资设厂,缓解了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其次,对于美国而言,拥有13亿消费者的中国市场,对美国企业拓展海外业务至关重要。美国财长斯诺坦言,美国只拥有全球人口的5%,也就是说美国95%的潜在市场在国外。美国商会会长托马斯·多诺霍认为,“我们在这方面‘与中国合作’取得了持续、正常和长足的进展。比起同时与我们有贸易关系的其他国家,中国的进展要快得多”。美国全球观察研究所的报告认为,美国企业向中国等“外包”业务,节省了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美国劳工的平均实际工资,使美国经济得益于低通胀和高劳动生产率。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则强调,美国就业机会丧失,不是因为价格低廉的进口商品竞争,而是因为美国出口疲弱,企业投资削减和商业效率提高。他认为,中国产品不进入美国市场,将很快被其他低工资国家的进口增加所代替。
(4)中美经贸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突飞猛进,成为冷战结束以后两国政治关系稳定的战略性基础。按照美国方面的统计,1979年双边贸易额23.5亿美元,1996年为635亿美元,2000年为1,164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截至1999年底,美国对华协议投资金额为523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256亿美元,除港台地区外,位居各国对华投资首位。显然,尽管存在贸易逆差、最惠国待遇、知识产权等摩擦,但中美密切的经贸关系在多次政治和安全危机中对稳定两国关系大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4·1撞机事件”没有恶化两国经贸关系,反而促使两国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美经贸关系一直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战略基础,其作用在冷战结束以后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虽然中美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但是,由于两国对国家利益的不同定义,从而造成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使美国对华仍然保持着某种敌意,从而使得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难以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危机和冲突。我们深入分析,从全球政治、经济的角度出发,能够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在宏观的国际政治战略方面,中美两国存在着利益冲撞。当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霸权国家。这种霸权表现在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在军事领域,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原则,对世界各国加强控制。对阿富汗、伊拉克等相继进行了重大的军事行动,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在军事上的优势力量是任何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远远超过了俄国、中国、日本、欧洲等国。在经济上,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其经济总量达到9万亿,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其科技创新能力、金融实力、工业制造能力,在全世界都是最强的。在文化上,美国的文化同样在对全球输出,显示出非凡的力量。好莱坞的电影、麦当劳的饮食,以及现代西方的生活方式,无不冲击着全世界。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使美国对全世界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而霸权地位对其国家的好处是无限的,通过霸权地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和扩大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既得利益。因此,美国提防着任何一个潜在的竞争者,为保持其全球霸主地位而不遗余力。
而中国却是冷战后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虽然美中两国之间没有像以前美苏之间存在的那种体现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军备竞争方面的全面和势不两立的利害冲突。但是,美国始终对中国的发展抱有疑惧,防范中国,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强国与潜在敌对大国,进行双重戒备。在政治上,进行“西化”与“分化”,力图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国家的轨道。在军事上仍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美在亚太陈兵十万,其的核力量虽经大幅削减,仍把中国列入其核打击目标清单。力图维持台湾不独不统的现状,反对中国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阻止中国实现统一。并加速军队质量建设,继续提升军事技术优势,拉大与中国军队的质量差距。在亚太地区推行联盟战略,鼓励亚太盟国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双边与多边防务关系,保持和扩大了冷战时期与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的防务联盟网,加强了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控制,对中国进行潜在遏制。经济上,力图控制中国经济的命脉。美国抢占中亚的石油资源,牢牢控制中东的石油,企图以此扼住中国经济的能源线。并通过制造金融危机、不公平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削弱和打击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可以说 ,复杂的中美“战略关系”是现实存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可以预见,中美经济摩擦将不断升级,并呈现长期化、政治化的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说,摩擦将是战略性的常态,而不是战术性的暂时安排,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均衡,如日美之间经过近二十年长期摩擦和斗争而形成的今天的一种均衡状态。而如何让未来的均衡点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则是需要我国政府认真加以对待的重大命题。
(二) 从经济的角度,则是“中国经济威胁论”在作祟。在某些美国人看来,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新星”,以巨大的市场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对外资形成了不可抗拒的诱惑,形成为当今的“世界工厂”,其经济能量辐射周边,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中华经济圈”,将美国排除在亚洲经济之外;而且中国是核国家,不需要美国的核保护伞。有人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9.9万亿美元。甚至说2020年将超过美国。这引起美国主流社会的不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曾经指出,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发达国家如何看待它们成功地在欠发达国家引起的“骚动”。这些国家起而模仿和采用新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并利用低工资优势同发达国家进行竞争时,作为“先驱者”的发达国家只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继续保持“勤奋和文明”,努力维持一个开放的贸易制度,并从扩大的贸易中受益。其二是为避免竞争,采取重商主义的策略,将后来者扼杀在摇篮中,而这恰恰是“本能的反应”。
针对美国媒体的“中国经济威胁论”论调,英国的一家经济杂志以“旁观者清”的应有态度,澄清了三个基本事实:第一,美国过去几年的失业,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自然现象”;第二,外包的工作占美全国就业的比例仍微不足道;第三,外包也降低了产业成本,从而提高了竞争力,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至于中国,迄今外包的产业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造成美国人失业的比例也不过是0.6%。在高科技产业方面,仅以戴尔电脑公司为例,在中国采购使戴尔电脑硬件成本下降10%—30%,相当于每年促使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
另外,从全球经济的格局和美国经济的宏观层面看,美国对外经常账户赤字,同中国经济并无直接的关系。过去几十年,美国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过程有加快的趋势,负债经营日益成为一种全面性的现象。政府增发国库券,公司增发股票债券,居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住房,学生借款上大学。整个国家将负债经营视为当然,法律上也行得通。可以说,美国经济的“精髓”既不在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不在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而在于它能够不分畛域地利用全世界的剩余资金,能够无限期、无约束地负债运转。 在美国国内,由于每年的消费总额远远超出它的实际生产额,导致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扩大,外国资本源源流入,最终结果使得美国积累了巨额的外债。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字,到2002年年底, 外国人在美国拥有的资产总额达到了90787亿美元,接近于美国总体经济规模。扣除美国在海外的64736亿美元资产,美国的净外债仍然高达26052亿美元。而另一方面,无论是高涨期还是低迷期,美国经济都越来越深地倚重于外来资本。正是由于美国的国内投资大大超过储蓄,必须从海外输入资本,因而在资本帐户上有顺差,在经常账户上有逆差。因此,美国贸易逆差是其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与中国经济并无必然联系。
而美国方面之所以拿中国经济大做文章,其根源在于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一种“新”认识,即“中国经济威胁论”的观点,此种认识在美国正日益上升为某种共识。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美国政经学各界齐声鼓噪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及大量发起反倾销调查等原因之所在。
(三)短期的经济因素: 美国抨击中国的背景是:美国经济衰退已持续3年。2001年和2002年,美国就业率降低,标志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持续两年的减弱。而今年的就业率继续降低,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的首次。这些岗位流失的大部分,发生在制造业。善于炒作的美国报纸充斥着关于工厂倒闭、市长忧心重重、白领失业、家庭焦急、贸易竞争以及潜在的经济长期低迷的报道。而在这个时候,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人惊叹。从1997年到2002年的5年中,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从620亿美元跃至1250亿美元,2003年可能会达到1600亿美元。按照美国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在2002年达到了1030亿美元,2003年超过了1300亿美元。更有人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增长不仅迅速,而且集中在经济中最容易注意到的部分,即美国人在当地市场上、在壁橱里、在厨房和办公桌上看到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给人的感觉是中国商品铺天盖地。另外,美国的出口不振和贸易赤字较大,也促使美国政府加紧保护本国市场、试图以限制进口和扩大出口来平衡贸易赤字,主流观点认为对华贸易逆差最甚,原因是中国市场不开放,应严厉限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时,美国企业这么做,也是对外国产品采取的一种“阻击战”。不管是否真正受到伤害,这种先声压人的告状,至少可以对外国产品造成“阻吓效应”。
(四):短期政治因素: 美方已将中美经贸问题政治化了。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很难避开美国选举政治的强大冲击。自去年美国国内拉开大选序幕以来,布什政府在贸易领域对华政策明显转强,两国贸易摩擦随之增多。美国国内各种力量正在拿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作文章,向布什政府频频施压。布什总统上台伊始,就遭遇美国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导致国内就业问题凸显。一些美国国会议员认为,公司业务“外包”使美国就业机会减少,极力主张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群体则认为,中国廉价产品的大量涌入,对美国就业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剥夺了他们的就业机会。而在野的民主党则拿失业问题向布什政府发起强攻;为回击民主党的进攻,讨好制造业和失业者,以赢得大选胜利,布什政府只得拿中美经贸问题开刀。布什政府一方面强压中国人民币升值,以增强其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对中国纺织品、彩电、木制家具等出口重点行业频频使用反倾销手段。中美经贸关系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四、结论:
综合以上多种原因,可以看到,美国对话频频进行反倾销,既有其长远的目的,也有新近的原因。为了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巩固和扩大美国的经济实力,并削弱和打击潜在的竞争者,继续保持其世界领先的地位,美国仍将会继续对中国进行种种积压,使中国崛起速度放慢,以维护其霸主地位。而在目前情况下,反倾销作为一种合理合法的手段,作为对关税和非关税手段的替代,可以方便的用来达到制约中国经济的目的。
因此,我国政府应该有必要的准备,就反倾销等经济摩擦问题提前做好部署,防范未来更加激烈的贸易冲突。可以预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美经济摩擦将不断升级,并呈现长期化、政治化的倾向,经济摩擦将是战略性的常态,而不是战术性的暂时安排,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均衡。政府有必要成立类似国家“紧急经济事务委员会”性质的危机处理机制,以便未雨绸缪、加强事前预警和事发后的谈判和协调能力。21世纪的中美关系充满了竞争、斗争与合作,它不仅影响到亚太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都有重大意义。在中美关系仍将维持“斗而不破”局面的情况下,我们要对两国战略关系重新定位,找出主要矛盾和共同利益,寻求各种扩大合作、缩小分歧的机会。因此,从战略高度判断和处理一些个案对于中美关系与世界和平都具有深远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