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台州三门县青蟹节的海洋论坛上,来自湛江海洋大学的徐质斌研究员在会上疾呼:不要动不动搞大面积虾塘,养殖业不能“寅吃卯粮”,要给子孙留碗饭!
徐质斌的担忧有根有据。日前,杭州举办“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生态与养殖容量研究与评价”项目鉴定会,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宁修仁研究员报告近两年来的“亲眼所见”:原本应该是黄色海泥的海底,竟然是1米多厚又黑又臭的淤泥;在乐清湾分水山海域内,一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密密麻麻分布着8100个网箱;养殖户普遍采用小杂鱼及鱼糜作饵料,网箱残饵和养殖鱼类的排泄物大量输入养殖海湾,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按目前的养殖方式,每年海底将增加20公分的黑污泥;在乐清湾、三门湾海域,网箱养殖已经成为了局部海区主要的污染源,由其所引起的污染占所有污染源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了30%和20%……
据悉,两年前,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和浙江省科技厅分别为“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生态与养殖容量研究与评价”和“浙江省重点海域养殖容量研究与应用”两个课题立项。来自杭州和宁波的4个单位30多位科技人员,经过两年多的海洋调查观测和试验研究,日前已结题。调查表明,“两湾”目前养殖活动无序无度,产业的发展和布局缺乏统一管理,致使一些过度开发、养殖量过大的海区,出现养殖自身污染严重,海域生态系统失衡,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养殖病害蔓延,死亡比例升高,产品品质和产量下降。乐清湾和三门湾的样本,折射渔业资源“寅吃卯粮”的现象。专家呼吁,要建立资源增殖型渔业,迅速扭转这种现象!
所谓资源增殖型渔业是指通过人类自觉的增殖活动,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型渔业。徐质斌解释,任何渔业都要消耗渔业资源。问题在于,有消耗就应该有补充。过去的补充是靠水生动物自身的再生能力,人们只管一味捕捞。现在的问题是,捕捞强度太大了,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这就破坏了平衡,招致渔业衰退。
记者了解,渔业资源衰退势头仍没遏止。渔业资源继续衰退的原因,就有措施的缺陷。比如,休渔制度是个好制度,但如不辩证对待,就是把“双刃剑”,存在隐含的矛盾:一时休养与过后报复性狂捕。休渔期间,渔民修船补网,进行技术创新,积蓄强大能量整装待发,开捕后,报复性的狂捕却使禁渔成果丧失殆尽。如何解决开捕后“竭泽而渔”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此外,生境萎缩引起专家的高度关注。所谓生境萎缩,是指水生物的生存空间日趋缩小和恶化,它是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以及渔业以外的其它产业诸如油田、电力、钢铁、港口、围海造地等造成的。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院长许柳雄教授认为,生境萎缩正在剧烈吞噬渔业资源,需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