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旬,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气系统出现了向厄尔尼诺方向发展的征兆。最近的监测结果显示,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域的海表温度异常偏高达0.5℃以上,仅在秘鲁沿岸有小范围的偏冷海域。总体上,热带太平洋海洋和大气状况均反映出厄尔尼诺时期的特征,表明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状态将持续并进一步发展。
二、厄尔尼诺事件对气候的影响
近50年来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概率较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温度进入偏暖期,暖冬出现的可能性更大。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尤其是在夏末秋初发生)的第二年,东亚夏季风一般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的可能性较大,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如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严重洪涝的1969、1983、1987、1998等年份的前一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而由于夏季风偏弱,水汽的向北输送减弱,北方地区又常常会出现大范围干旱。伴随着厄尔尼诺的发生,我国的气候灾害常常比较多,一般容易出现灾害年景。
由于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和错综复杂的,我国气候不仅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同时也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青藏高原积雪、季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多个因子的制约。因此即使形成厄尔尼诺事件,明年我国气候是否出现上述异常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名词解释: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较常年同期异常偏暖0.5℃以上、持续时间一般为6个月到1年半的现象。厄尔尼诺与全球许多地区的气候异常相联系,并对社会和经济活动带来较大影响。厄尔尼诺信号也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