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解禁对浙江省水产品业的利好不言而喻。作为水产品出口的第三大地区,过去我省销往欧盟的海捕虾的年出口额占了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0%。而两年前欧盟的一纸禁令,不仅使33家欧盟注册企业的虾制品出口受阻,还使虾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全省渔民损失了15亿元的产值。
另一方面,近年来浙江省水产品养殖发展势头强劲,年产量以近10%的速度递增。同时,今年以来美国对我国虾类实行反倾销,使冻虾仁出口的迅猛势头(去年出口额高达1亿美元)完全停滞。一增一停,使浙江省水产品销售压力骤升。欧盟解禁,不仅给我省水产品销售减压,而且还找到了一条“新”的出口渠道。
“欧盟开禁,必将对浙江省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渔区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说。
新增进口养殖鱼虾,同时提高技术标准———出口企业坦言:这既是欧盟对我省水产品安全专项整治的认可,又对水产品出口制造了新的壁垒
这次欧盟重新对我国开放水产品市场,不仅包括进口海捕虾,还新增了养殖鱼和养殖虾。有关人士说,这意味着我省两年多来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得到了欧盟专家和委员会的充分认可。
其实,欧盟开禁本身就说明我省水产品安全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一个令人高兴的事实是,去年以来在渔业部门1400多个水产品药物监检抽样检测中,没发现一例使用违禁药物。有关负责人说,自欧盟上次颁布禁令以来,我省从源头着手,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整治措施:积极开展出口水产品生产基地注册登记管理,已有159家养殖场、4800多艘渔船开始记“养殖日志”、渔药使用情况和水质环境检测结果;实施示范园区和无公害基地建设,共建成省级以上水产品基地214个、面积52.4万亩,制订市(县)级以上水产品标准330多个。此外,我省初步建成了从省到市(县)直至企业的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从而使水产品质量的监控能力大幅提高。去年,欧盟专家来杭州、舟山的养殖场和加工企业考察,对此表示了认可。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这次欧盟进口水产品提高了一项技术标准———即要求检测水产品药物代谢物的残留量,而过去检测的仅是水产品药物残留量。欧盟对水产品进口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是新的技术壁垒。”有关负责人如是说。他告诉我们,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要自由贸易,更要安全贸易”的口号越喊越响,欧盟许多研究机构研究出的新的检测标准和项目马上应用于进口水产品,技术壁垒逐年增多。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提高了药物检测限值,其中每公斤水产品的氯霉素含量从几年前的几微克下降到了现在的0.3微克。这位负责人说:“我们要对欧盟的技术壁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克服侥幸心理,在产品检测和管理上下足功夫。”
逐家验收,合格后放行———主管部门认为:走好恢复出口路子,避免“屡禁屡开”的反复,必须正视差距,监管出口企业是“治标”,实施好残留监控和水产疫病测报才是“治本”走好恢复水产品出口欧盟之路,成了时下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目前,我省水产品出口企业虽还没有重登欧盟“滩头”,但一系列准备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展开。据了解,有关部门对欧盟开禁后态度十分谨慎,正在排查相关企业,并对生产全过程进行逐家验收,合格后才予放行。他们形成共识:必须从严把好出口关,决不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另一个课题同时也摆在浙江省面前:欧盟对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进口已“五禁五开”,作为水产品出口大省,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避免屡禁屡开的波动和反复?
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触动良多。笔者采访了数位各个层面的人,他们谈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正视与欧盟标准存在的差距,把安全生产变成自觉行动。许多人说,目前,我省的安全生产意识还比较薄弱,在检测设备、疫病控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等方面与欧盟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渔业部门坦言,今后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主要精力从过去的抓生产较多转移到质量监管上来。许多企业负责人则表示要紧密配合政府的工作,切实抓好水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
业内人士认为,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生产体制才是避免出口“屡禁屡开”的根本出路。也就是说,要切实组织实施好药物残留监控和水产疫情疫病测报工作。目前,相关制度已相继出台。今后,我省将严格实施这些制度,进一步做好养殖场注册登记,加强养殖证发放管理;水产重点县将增设检测机构,实行每月检测预报。同时,将大力引导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力争到2007年基本达到水产品无公害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