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猪肉市场价格的缓慢回升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生猪”战略决策的实施,激活了广大农民养猪积极性。尤其2004年1—8月来,随着市场粮价上涨,生猪价格随之上扬,农民在如此高价位的生猪价格中是否受益?在“农民、贩运商、屠宰商以及零售商”的生猪产业链中,各自的利益分配如何?我局根据秀诗省长和智明副省长批示精神,组织九个市、州、地业务部门开展调查研究。现就专题调研结果和全省九个市、州、地提供的资料综合分析如下。
一、生猪市场售价的涨幅高于饲料用粮的涨幅,农民从养猪饲养业中获得较好效益。
今年8月末与上年同期比,肉猪混合饲料价格上涨28.14%,玉米价格上涨37.6%,麦麸价格上涨16.66%,豆粕价格上涨44.85%;仔猪平均价格为12.94元/公斤,每公斤净增5.44元,涨幅为72.53%;肥猪平均价格为9.74元/公斤,每公斤净增2.92元,涨幅42.83%。
二、生猪价格上涨,农民养猪有利可图,但单位时间劳动效率分析比较,在农户—贩运商—屠宰商—零售商的生猪产业链中,农户得到的利益最少。
今年8月调查,农民出售一头肥猪获利147.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6元、出售一头仔猪获利118.1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3.5元,贩运商每贩运一头肥猪获利27.6元;屠宰商屠宰一头肥猪获利20元;零售商经营一头肥猪获利96.75元。农民和中间经营商盈利比值为1.02∶1。单位时间劳动效率分析比较,农户—贩运商—屠宰商—零售商的收益比值为1∶32∶14∶68。农户收益最少。
农民收益小的原因:一是我省生猪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目前我省养猪业仍然是“小群体,大规模”,规模养猪比例少,千家万户养猪占主导地位,规模效应差。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渠道不畅。不少地方成立了养殖专业协会,但发育程度不够,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作用不十分显著。生猪经营主要靠贩运商、屠宰商、猪肉零售商三个流通环节进入市场,个别不法商贩坑农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养猪生产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养猪为过年”的传统饲养方式在我省还有一定的根基和土壤。科学养猪十几年来虽有所进展,但发展不平衡。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局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动全省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以满足市场消费需要和增加农民收入。
1、扶持中介组织,建立养殖协会,加强市场引导,促进农民增收。组建养殖专业协会或养猪中介组织,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利用这支队伍商品意识强、信息面广、销售方式灵活、销售渠道较多的特点,直接介入生猪的营销。
2、发展规模经济,加快生猪产业化进程。生猪生产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必须走规模化生产之路,推广小区适度规模养殖、专业大户或专业养殖场,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推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增强肉猪的市场竞争能力;推行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启动我省农产品“绿色通道”,保障生猪流通货畅其流,提高养猪效益。
3、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三元”杂交商品猪比重。我省已建立了相应的省级良种猪场、地级扩繁场和部分县级二元母猪生产场,但尚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种猪和商品猪的需求。纯种猪和大量的“二元”杂交母猪需求矛盾突出,只有依赖于从外省调入。尽快完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二元”杂交母猪的推广,保证生猪生产对种源的需求。
4、进一步贯彻落实黔党发[2004]14号文件中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我省生猪生产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重点是引导养猪户进入市场,促进养殖户销售组织的形成和发展。集中力量培植一批规模大、层次高、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借助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集中物力财力建成一批产品集中、量大、质优和产销通畅的优质猪生产基地县,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
5、提高配合饲料的入户率,推行科学养猪技术和适时出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我省养猪肉料比长期处于1∶4以上,高于全国1∶3.5 的水平。加快饲料工业的发展,加强饲料供应网点的建设,提高配合饲料入户率,提倡适时出栏,抓住育肥猪最佳效益期,努力减低成本,提高农户的养猪经济效益。
6、诸多原因引发今年生猪价格上涨,农户养猪的积极性很高,但要注意引导,避免价格回落伤农。据业内专家分析,国内肉猪价格在经历了前半年的快速增长,将进入一段波动下降的调整时期后进入高峰期,再经一段高峰平稳期后将可能调整下跌。各级政府要搞好正确的引导工作,调整好布局,切忌一轰而上,盲目补栏(尤其是繁殖母猪)。业务部门要加强培训,在良种、饲料、科学饲养以及经营策略上,教会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肉猪生产,利用优质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