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生态农业的哲学思考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09-01
     生态农业的哲学思考

     生态农业建设已在全国形成高潮,在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中,许多盛市创造了光辉的业绩。这里有一个人所熟知的普遍规律,领导重视是成功的关键,这些地区之所以能重视和扎实地领导生态农业,在于他们能深刻地领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识关系到世界观对建设生态农业的热情取决于对可持续发展方针的认识,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问题,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为什么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和《自然辩证法》里都提到反对掠夺式开发,就是因为他们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以及伟大胸怀,必然导向可持续发展思想。笔者认识的一位领导在谈生态农业时,曾自觉地把它和共产党员的党性联系起来。他说:对待生态农业的态度也是党性的体现。他进一步解释道:“为他人”和“为自己”是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根本分野。只有摆脱了“为自己”才能不但考虑到当代人还能考虑到后代人的利益。考虑到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黑龙江省拜泉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名闻遐迩。他们自己总结到:“从70年代起几届县级班子含辛茹苦,不图当大官,但求干大事;不为一时政绩,只求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咬盯生态农业不放松,从长计议;不搞短期行为,不追求昙花一现的典型、样板,而是将生态农业贯穿于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始。”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就是因领导者有这种伟大的胸怀和献身精神。

     与此相反,功利主义的世界观是很难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我们时常见到对农业生产方式的种种提法,有些提法是针对某一时期经济生产中的某种倾向或着眼于纠正某些偏向。在特定时期内,它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可持续发展却是长远的战略目标,我国农业要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表现在多方面,而且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一定阶段设定的现代化指标,例如园田化、机械化,以及一些科学技术措施或经济目标,只能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如果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准绳来不断调整。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计功计利,因为我们要的是发展。可是,我们更要可持续的发展。李鹏委员长曾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发言指出:要使我国农业现代化走上生态农业之路。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已被作为政府行为,并已为广大群众的实践证明,是通向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可靠途径。我们在认识上必须把它和世界观的不断改造联系起来。

     二、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源于对自然的热爱生态农业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来源于对大地母亲、对自然的真诚热爱。两百多年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向印地安人“征购”土地。印地安人的领袖西雅图写了一封信给总统。我们可以看看信的片断。

     总统从华盛顿捎信来说,想购买我们的土地。但是,土地、天空、河流……怎能出卖呢?我们熟悉树液流经树干,正如熟悉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芬芳的花朵是我们的姐妹;糜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山岩、草地、动物和人类都属于一个家庭。大河小溪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那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必须记住:土地是神圣的,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都反映着我们人民中的历史事件和生活历程。那潺潺的流水声,便是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河流也是我们的兄弟,他解除我们的干渴,载运我们的独木舟,抚育着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因此你们必须象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给河流以慈爱。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必须记住:就如同空气一样,对我们所有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他给了我们祖先的第一次呼吸,也接受他的最后一声叹息。同样地,又将给我们每个子孙以及所有的生命以灵魂。因此你们必须保持土地的神圣性,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土地上的百花争艳和扑鼻清香。

     你们会教诲自己的孩子,就如同我们教诲自己的孩子那样吗?即土地是我们的母亲,土地所赐予我们的一切,也会赐予我们的子孙。

     我们知道,人类属于大地,而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就象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联络在一起一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因为降临到大地上的一切,终究会降临到大地的儿女们身上。

     无独有偶,拜泉县委书记王树清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狠抓植树,使全县爱树成风。老百姓说:“别动树!树是王树清他爹。”王树清则充满感情地说:要善待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善待祖先留传的资源,善待自然。他把自然,把生态环境,把这一切都熔化进了他的生命。中国古代的“三才”思想所体现的生态观和哲学思想,对人与自然之间,畜有深厚的感情。联系到古代印地安人可能是从亚洲通过白令陆桥迁移过去的历史,可以认为这些领导人现代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恰恰是古代传统哲学和美德的发扬光大。

     这样博大的胸怀,同样也表现在我们的领导人身上。江泽民主席在视察了黄土高原之后,不仅关心当地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更提出了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再建陕北乃至全国的“山川秀美”,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群众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动力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中国的生态农业是群众创造的,是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当然,科学家也参加了这个过程,并在与他们的结合中作出了贡献。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提高的过程。开始时,各地纷纷出现了一些按照生态学原理和良性循环的原则建设的生态农场和农户。发展到今天,以无数的村、乡、县乃至市为单位,按照生态学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全面发展经济和生态治理的规划,再在规划指导下进行系统化的全面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在象拜泉这样的生态农业试点县,绝不仅是种树,在遍地是丘陵的该县,每一条有可能造成冲刷的沟都被森林控制住了。人们在拜泉县不论站在哪个地点,都能看到同样美丽的景观。由黑土地生产的农作物不仅为全国提供粮食和饲料,而且发展了现代化管理的畜牧业和加工业,为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象拜泉这样伟大的群众实践面前,我们不能不慨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当然群众中包括农民、干部和我们的科学工作者。

     当代国际关注的以农民为中心的观点,正是我们所经常强调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生态农业建设只有融会到群众中去才能有所作为。科学工作者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科研课题方向,必然是国家的需求。回顾我国科学家从开始接触和致力于推广生态农业以来,至今已近20年了。在他们为生态农业奉献的同时,群众在生态农业中的创造更给他们以教育,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研究课题的源泉。这互相教益的过程是科学工作者最大的收获。它远胜于任何物质报酬或荣誉奖励。而在所有体会之中,思想上的启发教育更为重要。

     四、群众掌握了生态学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生态学的内核是生物和环境(包括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生态农业正是以生态学原理和系统观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实践。许多生态农业县,例如拜泉县建设生态农业的特点是:能够把生态学原理贯彻、渗透、融化到每一项生产活动中去。为了防止林带影响到所保护的农作物,他们在林带边上筑深沟,切断树根。又在沟边种几行豆科灌木胡枝子,既能护沟,还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以及采叶作饲料,更重要的是胡枝子正好利用了林带对农田的荫蔽部分,使被保护的农田不但不受荫蔽,还能增加边际效益;为了充分利用当地120天无霜期的有限热量,采用覆盖种植生长期长的玉米,使产量成倍增长,达到l600斤/亩,在等高耕作的田间种植苕条作为等高篱笆,既收保持水土之效,也可用以编织成加工品或作为治理沟时保护沟边的材料。象这样把生态学原理融会贯通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具体环节中去的经验,每个生态农业试点县都有不少,各具特色。又如,在太湖流域自明代以来一直存在着著名的粮、桑、鱼、畜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动植物生产和有机废物的循环从田地扩大到水域,组成水陆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在这个循环中,通过人工“捻河泥”把被雨水冲刷到河床和塘底的肥沃表土重新返回到桑园和稻田。这个环节是使该地区的田地历经数百年仍然保持着稳定的生产力的重要原因。可是,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农民不愿意再用繁重的体力劳动去捻河泥。有的地方领导看到了问题。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机遇。他们部分借助交通部门用来疏浚大运河水系的资金,利用前些年科研开发出的农家水泥船改装成两用吸泥船,使积存在河塘底部厚逾两尺的肥泥重见天日,使破损的传统良性循环结构在新技术支撑下得以恢复和提高,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添色增光。这件事,如果仅仅看成是交通部门的任务,就会成为一种负担。而掌握了生态学原理,用系统工程方法来组织,就成了为整个生态农业系统增益的美事。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