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生猪市场一直难见起色?对此,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尽管有春节等节日的消费需求支撑,但节后消费惯性回落,且养殖端出栏量速不减,导致市场供应整体充裕。预计猪价在经历一季度的震荡回落后,二季度有望逐步企稳,并随着消费需求的季节性回升而逐步回暖。但整体而言,由于供应充裕和需求相对疲软,猪价难以在高位持续,全年猪价重心较2024年有所下降,整体呈现低利润特征。
机构指出,展望后市,短期来看,需求淡季居民整体消费疲软,供给仍偏宽松。中长期来看,由于2024年产能恢复速度较慢,2025年下半年猪价有望超预期。
从周期角度来看,2024年行业迎来景气回升,但随后产业端迅速补充母猪产能、提升生产效率,导致2025年H1开始全国生猪供给压力重回高位,低价预期之下,去产能逻辑再度兑现具备确定性。考虑到2024年行业高景气持续性较短,养殖主体资产负债表修复有限,在此背景下,2025年行业一旦再度步入深亏,届时的产能去化极有可能表现为猪舍等长期资产的出清,而更为彻底的产能出清会大幅提升行业在下轮周期中的景气持续性。
低边际成本优势的主体终将获得高出栏弹性。由于周期的大浪淘沙,高成本的养殖主体会在多轮周期中逐步退出,而市场产需缺口仍需弥补,具有超额收益的养殖主体具备了成长的空间和条件。
对于企业个体,边际成本决定扩张边界,种猪、土地、人员、资金等资源的积累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能力进行扩张。技术、管理和资源作为驱动企业扩张能力和扩张边界的三要素,是选择优秀标的的关注点。生猪养殖行业目前仍处在行业规模化的黄金时期,前期规模化进程带来的行业红利使得整个生猪养殖板块均有所获利,但随着行业集中度后续继续提升,核心关注成本和资源储备带来的单位盈利和出栏增长分化。
从行业成长角度来看,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规模化加速过程中,龙头企业通过一体化整合,正在向“养殖—屠宰—流通”全产业链延伸,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当前,在仔猪供应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仔猪价格呈现出几乎一路上涨的趋势。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截至4月第一周,全国仔猪平均价格为38.65元/公斤,已连续五周上涨,且相比于年初的33.31元/公斤,已上涨16.03%。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孙志磊表示,当前全国7公斤单阴仔猪实际成交价格约520元/头。整体价格偏高,山东部分放养公司还有部分仔猪补栏缺口,需在全国采苗。散户补栏积极性较低,预计后续稳中偏弱调整,但降幅以及不大,4月仔猪价格整体或维持在500元/头以上。
不容忽视的,仔猪价格的走高意味着对生猪养殖利润空间的压缩。
据了解,当下头部养殖企业自繁自养成本约为13.5元/公斤,散户养殖成本多在14.0元/公斤上下波动。
孙志磊预计,2025年生猪市场整体月均价格将保持在14元/公斤以上。养殖企业整体仍有一定利润空间,不过与2024年相比,利润或有明显下滑。
因此,对于养殖端而言,降本增效将仍是行业重心。2025年猪价或窄幅波动,成本是竞争重点。2025年生猪供给增多、猪价处于下行通道已是市场一致预期,但下降幅度或好于预期。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本轮生猪产能从2024年5月开始缓慢修复,截至2025年2月,全国能繁存栏仅4066万头,同比微增。当前看,行业供需博弈僵持,全年猪价将在窄幅区间波动。且2025年饲料成本趋势不如前几年明朗,故而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将是较大考验。当前企业间成本差异较大,优势企业仍可盈利。
来源:华夏时报、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