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蛇年初八开工大吉!节后开盘第一天,豆粕期货高开超2%,日内增仓上行,涨幅超4%。而现货价格也出现了大涨的趋势,一天内涨了80元/吨,主流现货价来到了3340元/吨。
特朗普对进口自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的政策,可能通过中美贸易摩擦的连锁反应对畜牧业产生多方面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或是畜禽养殖的成本上涨。
关税预期下,豆粕节后跳空大涨
节后开盘第一天,豆粕期货高开超2%,日内增仓上行,涨幅超4%。随着中美互加关税,贸易关系紧张化或促使国内外豆系商品表现分化。
1. 一方面,作为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市场,国内对美加关税的预期或促使美豆出口下滑,外盘豆系表现承压;另一方面,美国大豆在国内大豆总供给中所占比重在20%附近,加征关税或带来国内大豆进口成本上行预期,内盘豆系价格随之上涨。
2. 南美方面,巴西大豆收割率10%左右,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本周巴西中西部将迎来暴雨,大豆收割将变得困难,收割进度或将继续偏慢。阿根廷降雨情况同样不佳,或影响市场对阿根廷的产量预期。受到天气炒作与关税预期共振影响,豆粕短期或维持强势运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昨日中方宣布对美国部分商品加征10%-15%的关税,但并未涉及豆类,豆粕今日上涨更多为情绪刺激,需警惕中美贸易关系缓和带来的回调风险。
现货价格上涨80元/吨,主流货价3340元/吨
此外,豆粕行情较昨天出现了大涨的趋势,一天内涨了80元/吨,主流现货价来到了3340元/吨。
2025年2月5日国内饲料原料行情汇总
特朗普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这一政策对畜牧业有何影响?
特朗普对进口自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的政策,可能通过中美贸易摩擦的连锁反应对畜牧业产生多方面影响,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1. 饲料成本上涨:美国大豆出口受阻的连锁反应
- 中国依赖美国大豆:中国畜牧业饲料中约80%的豆粕依赖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若中国对美大豆加征反制关税,进口成本上升将直接推高饲料价格。
- 养殖利润受挤压:饲料占养殖成本的60%-70%,成本增加可能导致中小养殖户亏损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
-
替代方案有限:短期内转向巴西、阿根廷进口大豆可能推高国际市场价格,长期或加速中国推广玉米、菜籽粕等替代饲料。
2. 肉类贸易格局重塑:中美市场双向冲击
- 美国肉类出口受挫:中国可能对美猪肉、牛肉加征报复性关税。例如,2020年中国进口猪肉中美国占比约10%,关税提高后可能转向欧盟、巴西或加拿大。
- 美国国内供应过剩:出口下降或导致美国猪肉价格下跌(如2018年贸易战期间美国生猪价格暴跌40%),牧场主被迫减产甚至倒闭。
- 中国进口多元化:中国可能扩大从俄罗斯、阿根廷等新兴市场的肉类进口,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3. 产业链延伸影响:设备与技术进口成本增加
- 种畜进口成本上升:中国部分优质种猪、种牛依赖美国进口,加征关税可能抬高引种成本,影响国内育种效率。
- 养殖设备与技术受限:美国生产的自动化饲喂系统、环境控制设备若被加税,可能延缓中国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4. 消费者与市场的间接影响
- 中国肉类价格波动:饲料成本上涨可能传导至猪肉、禽肉价格,加剧通胀压力(如2019年非洲猪瘟叠加贸易战推高猪价)。
- 美国消费者未必受益:尽管美国国内肉类供给增加,但出口受阻导致牧场收入下降,可能引发行业整合,长期或削弱市场竞争力。
长期趋势:倒逼产业调整与政策应对
- 中国加速“饲料自主”:政策可能鼓励扩种大豆、推广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饲料,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 美国补贴与转型压力:美国政府或重启农业补贴(如2018年拨付120亿美元农业援助),但补贴难以持续;部分牧场可能转向内销或开拓东南亚等替代市场。
- 全球供应链分散化:跨国企业可能在中美之外布局养殖和加工基地(如巴西建厂),以规避关税风险。
- 来源:新牧网综合广大期货、饲料行业信息网、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