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奶业高质量发展还需爬坡过坎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4-09-18

近年来,我国奶业振兴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生产能力、质量安全水平、国产品牌信誉、产业链变革等持续提升。不过,近两年出现了生鲜乳阶段性过剩的市场波动,整个行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阵痛期。

01生鲜乳出现阶段性过剩

2021年以来,我国奶业出现生鲜乳阶段性过剩,价格走低。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奶业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3.24元,同比下跌13.8%。

业内人士认为,奶业下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供给增速高于消费增速,导致生鲜乳出现阶段性过剩,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效益下滑。

从外部环境看,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分析,中国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和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密切相关的,2022年,主要奶业国奶价触顶回落,相比中国奶价走势延迟一年左右,其中美国、欧盟、新西兰奶价从高点回落25%、16%和17%。到了2023年,国内、国际奶价呈共振走低的趋势。

从国内供需看,李胜利引用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分析,在供给端,2023年我国前40位养殖集团存栏300万头奶牛,比2021年增长35%。2019年以来,我国牛奶产量快速增长,连续多年保持约7%的高增长。2023年牛奶产量4197万吨,较2018年增长1122万吨。而反观消费端,近年乳制品市场零售额持续下滑。尼尔森的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国内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增速呈现负增长的不利形势。

02奶业存在五方面难题

业内人士指出,生鲜乳阶段性过剩,不只是单纯的周期性问题,其中更有奶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当前,我国奶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着奶业的抗风险能力,制约着奶业长远健康发展。

奶业存在周期现象。通过总结2013年到2023年的十年奶业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指出,“奶价降低—卖牛退出—奶荒—奶价上涨—牧场增牛—奶剩—奶价降低—再卖牛退出”的循环已多次发生,现阶段的奶业下行便是与两三年前的国内奶牛产能扩张有关。李胜利指出,周期性是造成中国奶业困境的主因,奶价暴涨暴跌给整个产业链条造成损失。

产品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迅猛,但产业整体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例不足,特别是乳制品结构不平衡。农业农村部原总畜牧师张天佐指出,相比奶业发达国家,我国乳制品消费呈现“液态奶多,干乳制品少”“液态奶中常温奶多,巴氏奶少”的“两多两少”特征。李胜利介绍,“液奶独大”很容易造成奶源季节性过剩、生鲜乳购销矛盾突出。

产业链韧性较弱。张天佐表示,奶业产业链、利益链联结不紧密,奶业养殖和乳品加工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脱节的问题,一旦产能过剩,大量奶农抗风险能力差、损失惨重。李胜利指出,国内牧场经常从国外进口牧草,导致牧场成本压力很大。此外,他还指出,国内奶业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奶牛种源仍存“卡脖子”问题,机械化、智能化装备依赖进口,这些因素进一步抬高了生产成本。

消费仍处较低水平。根据中国奶业协会数据,对比全球来看,目前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亚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推荐量相比,仅相当于推荐量的22.6%至37.7%。“从需求端看,奶类消费水平较低,乳制品远未发挥在居民营养改善中的应有作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说。

出口能力待提升。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名誉主席宋昆冈介绍,去年我国乳制品出口合计6.07万吨,金额2.83亿美元,按金额测算,仅相当于进口的2.2%,出口仍是中国乳制品销售的弱项。专家指出,我国奶业还缺乏成本优势,国内公斤奶生产成本较高,与外国同类进口乳制品相比,竞争力低。

03全行业积极应对挑战

面对奶业正在经历的困难和挑战,当前奶业主产省区、奶业上中下游各环节、行业协会等部门集思广益,拿出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助力奶业尽快走出困境。

利好文件和政策接连出台。202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同时,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中国奶业协会迅速响应、研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全民科学食奶“壹拾佰仟万”专项行动方案》,全面拉动奶业消费。

此外,农业农村部在7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及近期举行的座谈会上表示,将指导各主产省区落实好生鲜乳增量收购补贴和喷粉补贴等纾困措施,推广节本增效饲养模式;引导地方加大对养殖场户的信贷、保险方面的支持力度,防止过度淘汰能繁母牛。

奶业主产省区也为奶业纾困出“实招”。内蒙古拿出14亿元为奶业纾困,奶企每喷粉1吨补贴8000元。宁夏银川市暂停新建、扩建奶牛养殖场,淘汰日产30公斤以下的低产奶牛。新疆对存栏奶牛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主体,年单产达到9吨以上的奶牛,每头补贴2000元。山东、黑龙江、河北等省区也出台相应措施,扶持奶业走出困境。

04引导奶业增强产业链韧性

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出台扶持和激励政策,引导奶业增强产业链韧性,释放消费内需,积极扩大出口,助力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全国统一奶牛养殖体系。李胜利建议,应建立产业宏观监测和预警引导机制,平缓养殖周期,避免行业大起大落。乳业独立分析师宋亮表示,应建立全国统一奶牛养殖体系,优化奶牛养殖生产布局,减少奶荒、奶剩现象。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韧性。李胜利、徐克等人建议,顺应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需要,不断丰富乳制品品类,扶持企业发展奶酪、乳清生产线,有效提升婴幼儿配方奶粉第一大主料乳清粉自主供应能力;加大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投入力度,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同时出台鼓励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和奖励机制,提高发展奶业新品类、乳深加工项目的奖励补贴;进一步促进种养结合,加强本地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建立生鲜乳价格指数政策性保险,保费参考政策性养殖业保险,由国家、省区、地市、养殖场户按比例承担。

抓住关键人群扩展消费力。奶业专家和奶企负责人建议,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相关部门应协调联动,持续扩大乳制品消费。教育部门可扩大“学生奶”覆盖面,持续推动学生体质改善。妇联等部门可开展营养关怀,出台“孕妇一杯奶”等关怀计划。文旅广电部门宜加大奶业公益宣传,联合卫生部门组织专家广泛开展饮用乳制品提高国民体质的教育引导,并逐步培养巴氏乳、奶酪等乳制品消费习惯,进一步激发奶业消费潜力。

拓展出口提升国际竞争力。奶业专家建议,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奶业交流合作,拓展国内乳制品出口渠道,通过均衡进出口政策调节国内生鲜乳供需。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乳制品的国际竞争力。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一篇 | 国家统计局:猪肉价格可能继续上涨
 下一篇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