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业内:本轮猪肉涨价周期持续性和空间或更强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4-06-18

近期,生猪价格持续上涨,连创2023年以来新高,甚至有人直呼猪肉比牛肉都贵。随着猪周期热度升温,生猪养殖板块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显示,2022年3月末进入新一轮猪周期,猪价开启上行通道。2024年1月12日,全国外三元生猪交易均价跌至13.24元/公斤,为本轮猪周期下行周期的最低点,也是转折点。6月1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交易均价18.98元/公斤,为当前最高点。截至目前,生猪价格已累计上涨5.74元/公斤,较年初最低点涨幅43.35%。


业内认为,与以往相比,今年猪肉需求端较为稳定,母猪生产效能的提升边际已到达瓶颈,预计接下来能繁母猪减量向猪价的传导将会更加顺畅,因此本轮猪肉涨价周期的持续性和空间或更强。


养殖端盼盈利


6月初,国内生猪均价创出近18个月以来的新高。对于消费者来说多掏钱未免有些“肉疼”,但是对于国内的生猪养殖大户而言,却是盼望已久的一场上行周期。


尽管市场涨跌都是常事,但特殊在于,过去一两年时间里多家生猪企业陷入巨额亏损,行业龙头也未能幸免。据公开财报统计数据,2023年26家上市猪企共实现营收6573.16亿元,同比降2.89%;合计净利润-149.15亿元,同比降242.94%。


养殖企业的亏损行情,与生猪市场陷入长期低迷有着密切关系。2023年猪肉价格全年波澜不惊,仅约两个月位于16元/公斤上方。受到产能过剩、消费需求疲软、进口猪肉冲击以及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不少猪企迫于财务压力开始举起减员、降薪和控本的“三板斧”。不过,随着猪肉价格回暖,眼下“史上最长亏损年”似乎已经成为往事。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14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4.45元/公斤,与一周前6月7日的24.17元/公斤相比,上涨1.2%。6月14日这周的平均价格为24.56元/公斤,与上周23.76元/公斤的均价相比,上涨3.4%。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近期猪价上涨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都有关系:一方面,市场可供出栏生猪数量下降,导致当前市场上生猪供应量不足;另一方面,猪肉消费复苏,尤其是端午假期为猪价上涨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受猪价加快上涨影响,养殖端看涨后期,惜售情绪浓厚,生猪出栏积极性下降,进一步推高了猪价。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4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986万头,同比下降6.9%,接近产能调控的绿色区域,相比2022年12月份高位时的4390万头已经下降了9.2%。虽然养猪产能去化效果已经显现,但令一些养殖户感到不解的是,为何此轮周期如此不同寻常?


布瑞克农业大数据高级分析师徐洪志认为,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养猪行业的规模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集团企业所占比重为历史最高点。因此,一旦有利润驱动,扩产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产能缺口在最短时间被填平。而发生亏损的时候,企业抗亏损的能力也远超历史同期。于是,价格就表现易跌难涨,利润方面则是难赚钱,亏损时间长。


本轮上涨周期持续性和空间值得期待


随着猪价上涨,有人直呼猪肉比牛肉都贵,此轮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和空间如何?


嘉实基金大健康研究总监吴认为,作为典型的周期行业,按照按10个月左右的推演,因为2023年能繁母猪存栏全年呈现逐月降低的态势,可以预期后续生猪供给将逐月递减,猪价或呈现震荡逐步向上的态势。基于当前产能去化幅度,对应中级别周期反转已经进程过大半,而在超长亏损周期后预估补产能较为谨慎,高成本、高负债猪企仍将进行产能去化,因此虽然我们无法准确预判周期反转的明确时间和高度,但未来半年看到周期左侧到右侧切换的概率较大。


农业部4月能繁母猪数量还在持续下降,第三方平台统计的能繁母猪数量出现上升。按照产能的变化趋势线性外推,从目前时间点到明年的三季度,养殖企业都有望是盈利状态。但考虑到二次育肥行为时,价格空间和上行持续时间难以判断。


与以往相比,本轮周期也有一些市场共识,因为没有非洲猪瘟影响,按照生猪出厂价,本轮价格高点或很难到30元/公斤以上。


在建信中证农牧主题ETF基金经理龚佳佳看来,本轮猪周期持续性预计更强。上市猪企负债率达新高,资本开支增速偏弱,中小规模主体行为模式通过母猪与仔猪价格变化显现。2024年生猪价格上涨,仔猪价格达高位,母猪价格偏弱,预计供给端无明显提升,支撑猪价持续上涨。猪价上涨空间或强于2022年,2024年1-5月均价高于2022年同期,验证供给减少。饲料原材料价格下跌,养殖主体增重降本,2024年上半年出栏体重高于2022年同期,下半年体重差异预计缩小,猪肉供应量紧缺将更明显,猪价上涨空间或更大。


国泰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助理朱碧莹表示,目前产能缺口是由去年二季度母猪去化造成的。从去年二季度到今年4月份母猪持续去化,可以倒推出来从目前这个时间点到明年的二季度,整个缺口是不断加大的过程,有望推动猪价中枢上移。


后市如何演绎


面对近期猪价连续上涨的行情,在网上某养猪论坛中,围绕该卖还是该留的讨论此起彼伏。有养殖户支持在当前的高点“落袋为安”,也有人提出“十元只是过渡,十五元才是归宿”,从而选择“二次育肥”。


所谓二次育肥,就是养殖户在低猪价时购入标猪进行饲养,待猪价上涨时再行出售,以此赚取价差和增重利润。这种养殖模式有着周期短、操作灵活的好处,但其利润也受价格预期、饲料成本、标肥价差等多个因素影响。


尽管当前市场多看好后续猪价上涨的态势,但也有养殖户直言,对于后市价格的波动情况仍存顾虑,其中包括接下来可能持续的高温天气。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亚男介绍,夏季高温天气一般对南方有更大影响,夏季南方湿热,猪病发生概率较高,若猪病发生,则生猪短时出栏量增加,对短时行情有利空影响。生猪提前消耗,对未来行情有利多支撑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与天气影响相比,决定价格走势主基调的通常是整体产能。


亚男表示,综合供需情况,今年三季度供应或呈减少态势,对行情有支撑效果,而需求或制约7到8月份猪价涨幅,9月份猪价上涨幅度或更为明显。“在今年能繁母猪不断恢复的情况下,四季度生猪供应量或陆续增加,对行情有利空影响。虽然需求旺季来临,但养殖户传统出栏时间较为集中,供应增加或较集中,需求增加则相对分散,因此猪价有下滑可能。”


对于后续市场涨跌空间究竟多大,目前业界观点并未统一。有观点认为,目前市场逻辑已从产能去化转向猪价反转,猪周期拐点渐近,未来,猪周期将会有可观的高度和景气持续时间。也有观点认为,短期内猪肉消费处于淡季,消费需求不支撑价格过快持续上涨,从供给基本面来看,猪肉供给充裕特征没有改变,因此猪价上涨空间不大。


富荣基金研究员钟津莹则表示,关于猪价的持续性,一是从产能去化层面看,本轮猪周期的能繁去化幅度和持续去化时间均超过2021年至2022年;二是从新增产能的能力和意愿来看,经历前两年尤其2022年亏损后,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制约规模以上主体产能的扩张,当前行业中有能力和意愿扩产的主体相对稀缺。此外,压栏和二次育肥群体入场也更加谨慎。养殖产业中母猪和仔猪去化带来的良性供给缺口以及更理性的压栏和二次育肥,使得这轮猪价的涨幅以及持续性更值得期待。


与此同时,多位行业人士提醒养殖户,目前各集团去产能的速度及补产能的能力均有所提升,养殖周期正逐步缩短,大周期弱化,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一味惜售,尽可能降低经营风险。

来源:中国畜牧业综合第一财经、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