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仔猪涨超50%”!猪周期拐点渐行渐近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4-06-07

进入5月中旬以来,全国生猪价格持续上行。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8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7.52元/公斤,相比4月末涨超17%,并创下2023年8月以来的新高。


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也早已先行一步,截至5月29日,Wind猪产业指数5月上涨6.24%,行业头部公司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神农集团等股价均有10%以上的涨幅。机构分析认为,目前,市场逻辑已从产能去化转向猪价反转,猪周期拐点渐近。


仔猪涨超50%


当前,随着猪价上涨,仔猪也成了“抢手货”。


“多亏在今年4月初完成了生猪补栏,要不然养殖成本就太高了。”河南省南乐县韩张镇生猪养殖户马占如介绍,当时他补栏15斤左右的仔猪价格为450元/头,现在涨至720元/头,涨超50%。


马占如表示,已将生猪存栏量补充至300头,按照当前国内生猪出栏量及猪肉价格上涨的趋势来推算,今年年底的生猪价格会上涨不少,养殖利润较为可观。


“生猪出栏价短期内大幅上涨,加上玉米、豆粕、小麦价格不断走跌,现在有不少散养户开始积极补栏,但我还要等等。因为当前仔猪价格太高,补栏后如果生猪病害防控不好导致成活率低,那么即便后期生猪出栏价高也会亏损。另外,前两年养猪、养牛亏损较多,现在还不敢大胆去补栏。”河南泌阳县双庙乡生猪养殖户刘建业表示,他家的猪圈、牛棚依然空荡荡,正在考虑是否要补栏。


中财期货生猪研究员周鑫表示,5月以来,国内生猪期现货价格均持续上行, 生猪出栏价从5月初的7.5元/斤涨至9.25元/斤,短期内涨幅比较大。


“导致生猪价格上行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下降,使得当前生猪市场供给逐渐减少,未来的供给预期也大概率偏紧。二是在生猪出栏价持续反弹的过程中,生猪育肥增重利润凸显,为养殖环节二育和压栏增添了动力。不过,从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来看,当前无论是生猪出栏量和宰后均重都处在近年来的偏高水平,预计会对三季度出栏量形成一定压力,从而压制生猪出栏价格。”周鑫称。


“目前,在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上破9元/斤后,市场对后期猪价的预期也越来越乐观,养殖环节的补栏积极性开始不断增强,仔猪价格获得了更强的上行动力,如全国多地15斤左右的仔猪价格突破了700元/头。”周鑫说,由于猪价涨幅较大,5月中下旬以来国内生猪养殖业终于摆脱了全行业亏损的困境,并转为全行业盈利。据了解,当前部分产区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利润已超过200元/头。不过,由于生猪出栏及猪肉零售价格上行幅度较大,替代产品如牛、羊、鱼及禽类的价格优势开始显现,生猪养殖行业还是面临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


猪周期拐点渐近


我国生猪市场存在明显周期性,生猪供应波动是影响生猪价格的主要因素。


自2021年以来,猪价持续下行,因价格长期低迷,生猪养殖行业全面亏损,并处于不断去产能阶段。自 2021年7月起,能繁母猪存栏开启持续的环比下行趋势,并逐步加速。据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建议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69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4100万头及以下被视为生猪供应紧平衡的一个指标。


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根据农业部、统计局等数据来看,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去化约8.5%。2024年4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986万头,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6.9%,为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2.2%,处于产能调控的绿色区域,相比于上一个高点4390万头(2022年12月末)去化约9.2%(404万头),已连续5个季度回调。


中信建投分析表示,从历史复盘来看,每轮能繁去化幅度均在8%以上,8%-10%的去化足以支撑新的一轮涨价行情。官方数据口径下,2018年四季度到2019年三季度,受非瘟疫情影响,能繁母猪快速去化,累计降幅超35%;2021年三季度到2022年一季末,能繁母猪累计降幅约8.5%;2022年12月到2024年3月,能繁母猪累计降幅9.1%。


2024年3月份以来,低迷了许久的猪价迎来“淡季不淡”行情,压栏二育滚动入场趋势强化,叠加2024年厄尔尼诺次年南方雨季非瘟或重于常年,开源证券认为,猪周期反转逻辑逐月强化。其分析称,行业资金压力仍大,叠加生产节奏影响,当前能繁不具备大幅增产基础,支撑周期持续性,且表示,“本轮去化足以支撑大级别周期反转。”


近期,在猪价看涨情绪驱动下,行业内二次育肥积极性整体有所提升,生猪再次进入累重阶段,目前全国生猪出栏均重为125.45公斤/头;然而在最近二次育肥强度边际减弱的背景下,生猪价格依旧稳涨,国金证券认为,“说明涨价的主要动力源自供给缺口的传导,二次育肥的强弱起到边际加强猪价上涨的作用,猪价有望趋势性上涨。”

来源:中国畜牧业综合证券市场周刊、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