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季度以来,养殖端出栏积极性依旧偏高,生猪市场供应充沛,猪价震荡走低导致养殖盈利欠佳,养殖端对后市信心减弱。在悲观预期的驱动下,养殖端主动进行生猪产能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补栏仔猪及淘汰母猪的行为,从而导致仔猪、淘汰母猪价格迫近历史低位。四季度减少的生猪产能将在2024年三季度以后兑现到生猪供应的减少,届时猪价或回暖。
四季度初生猪价格震荡下跌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造成今年猪价低迷难振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前些年生猪产能扩充太快,生猪生产供应稳定增加,在猪肉消费相对平稳的情况下,供需天平有所失衡,猪价失去了应有支撑。
进入四季度以来,生猪价格呈震荡下跌的走势。全国外三元生猪交易均价由10月7日的15.74元/公斤降至26日的14.61元/公斤,累计降幅达7.18%。进入全年猪肉需求巅峰的四季度,生猪价格反而降至8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养殖盈利随之下降,自繁自养、仔猪育肥均再次进入亏损状态,在养殖端亏损加剧及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下,生猪供给端调整节奏加快,主要通过补栏和淘汰的行为体现。
10月份出栏的生猪对应的是5月份补栏的仔猪,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仔猪均价为540.02元/头,同比涨幅7.75%,处于仔猪成本线以上。整体来看,5月份仔猪价格处于相对偏高的水平,养殖端补栏成本偏高,且10月份受生猪价格低迷的影响,截至26日,仔猪育肥盈利降至-181.29元/头,10月份仔猪育肥盈利平均为-106.57元/头,环比减少93.32元/头。
由于仔猪育肥盈利欠佳,养殖端对后市信心减弱,且10月份补栏的仔猪对应到春节假期后的传统行情淡季出栏,补栏积极性显著下降,导致仔猪价格下跌。10月份仔猪价格呈下跌后微涨的走势,全国7公斤仔猪价格最低为18日的139.48元/头,截至26日,10月份7公斤仔猪均价为153.75元/头,远低于仔猪的成本线。卓创资讯生猪市场分析师朱泽坤表示,从仔猪成交来看,一方面,由于仔猪销售亏损加重,部分仔猪销售企业停止外销、转为自养以降低未来的出栏成本,市场实际仔猪供应量有限;另一方面,养殖亏损带来的资金压力导致育肥企业扩张规模的意愿下降,且冬季育肥受猪病影响的风险提升,多减少仔猪外采量。市场成交活跃度低迷,10月份7公斤仔猪价格降至年内低点,在近5年的仔猪价格走势中,目前的仔猪价格仅高于2021年同期。
朱泽坤分析,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自2022年以来,生猪养殖亏多盈少,尤其2023年生猪养殖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进入传统行情旺季的四季度,盈利提升有限,导致养殖端信心减弱,逐步提升去产能的意愿。同时北方部分地区受气温下降的影响,猪病刺激养殖端加快去产能,淘汰母猪出栏量增加。另外,由于当前市场生猪供应充沛,淘汰母猪替代效果有限,且淘汰母猪屠宰企业产能相对有限,在淘汰母猪供应显著增加的情况下,需求不足,淘汰母猪价格持续下跌。
猪企“以量补价”可行吗?
四季度本是猪肉消费旺季,这是由于冬季气温下降,人们对于肉类食品的需求增加。在生猪市场上,过往三年猪价走势数据显示,2021年9-11月份,国内生猪市场价格开启触底反弹,2022年同期猪价涨势扩大,然而2023年9月以来,猪价却整体低位横盘,季节性提振预期并未兑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上市猪企采取了“以量补价”的策略,即通过提高销售量来弥补价格下跌带来的利润损失,有助于保持整体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稳定。
“以量补价”的策略对猪企而言也不是万无一失的。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一方面,提高销售量意味着需要增加生猪的供应量,这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养殖成本和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如果市场行情持续不佳,即使销售量增加,也难以弥补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此外,“以量补价”的销售策略也可能会引发市场竞争加剧,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猪企在采取“以量补价”的销售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自身产能、市场竞争等因素,并制定合理的销售计划和风险管理措施。
江瀚表示,从长期看,要减弱猪周期对猪企的负面影响,第一,要控制养殖成本。猪企可以通过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来降低养殖成本。例如采用更高效的饲料配方、优化养殖流程等措施。同时注意合理调整饲料、兽药等采购渠道和规模以降低成本。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第二,要优化销售策略。面对生猪价格走低的情况、传统旺季和淡季的销售模式需要灵活调整。例如,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适当地采取“以量补价”的销售策略来提高销售量并保持市场份额稳定。
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自2023年6月份开始,样本养殖企业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至9月份,对应2024年上半年生猪供应或逐渐缩减。伴随着仔猪成交活跃度的下降,刺激养殖端积极淘汰母猪,2023年四季度生猪去产能的加快。朱泽坤认为,根据生猪的繁育周期推算,10月份的能繁母猪对应的是2024年7-8月份出栏的生猪,由此推算,理论上2024年三季度开始生猪供应将有较为明显的缩减,叠加三季度需求逐步向好,猪价或在2024年三季度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