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猪企完成披露2022年成绩单,其中过半营收超过百亿元。净利方面,牧原股份凭借百亿元以上盈利一骑绝尘,与其他猪企拉开断层差距。正邦科技亏损超百亿,陷入重整境地,也因此变为“*ST正邦”。
业内认为,全产业链布局有助于企业增强抵御生猪市场波动的风险,增加新盈利点,但拓展步伐应量力而行,产业链延长过程中需注意资金风险。
“一体化”和“全产业链”成为2022年猪企年报中的常见表述。牧原股份、京基智农等表示,自身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种猪选育、商品猪饲养、屠宰肉食等环节于一体的猪肉产业链。龙大美食称,随着国家持续加大对养殖、屠宰、运输环节的规范治理,养殖行业向下渗透,拓展业务链,屠宰行业向上渗透,降低原材料成本波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成为肉类加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布局意在平滑猪周期波动
业内人士指出,与集中度较高的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养殖、屠宰行业在早期相对分立,生猪出栏多由小型屠宰作坊消化,并不存在养猪与大规模工业化猪屠宰配套发展的较强动机。从各自发展到养殖主动入局屠宰,其中发生了什么?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分析,生产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然要走全产业链发展道路。2019年到2021年,生猪行业的龙头企业已经利用生猪政策红利和市场红利在产能上实现较快扩张。我国实际生猪的供需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未来生猪产能变动空间较小,也就意味着企业发展到了要比拼生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阶段。2021年下半年,猪价短时间内的快速下跌速度和幅度超出养殖主体预期,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产能集中释放时遭遇猪价下跌和成本高位,导致较大的资金流动性风险。“那次开始,很多企业意识到市场红利要结束了,未来更需要靠加强自身抵御风险。”
在华统股份看来,全产业链布局可以有效平滑猪周期波动,增强抵抗猪周期的能力,减少市场波动对整体盈利的影响,“凭借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当猪价下跌时,屠宰利润会有所增加,减轻养殖端压力;猪价上行时,屠宰量虽受一定影响,但仍能保持盈利,且养殖的利润可以增厚公司业绩”。
养殖向屠宰延伸的契机与政策转变也有一定关系。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调运,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此后两年,国家及地方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支持运输结构调整,推动优质屠宰产能由生猪主销区向主产区转移。京基智农称,相关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企业探索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也促使企业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在部分猪企看来,除了平抑风险和政策支持外,产业链拓展还有降低成本、提高扩张能力、加强食品安全、满足更多消费需求等好处。神农集团指出,相较于单一养殖,产业链一体化能够有效减少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外部交易成本,获取较高利润水平。同时,成熟子公司能够通过就近输送饲料、仔猪等方式,带动新设子公司尽快扩展业务规模,有助于缩短新设子公司投资回收期,实现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
新希望则提及,全产业链的全程可追溯让食材更安全,还可以根据下游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上游匹配、定制黑猪、无抗猪等特色猪群养殖,此外,全产业链的养宰联动可以加强生猪各部位的综合利用,实现一头猪的价值最大化。
新业务仍需谨慎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管亚镭说,鉴于目前我国屠宰产能过剩和微利运行的市场状态,涉猎屠宰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并不高,甚至要做好长期不盈利的准备。“养殖企业最终目的是布局食品领域,建立自己的猪肉品牌以及提升深加工水平和质量,借此增加企业竞争力,实现降本增效。”
2022年,天邦股份负责C端产品的拾分味道推出“飘香肉”,并围绕该产品特色,减少低毛利的白条肉销售,加大分割品及精分割品的渠道销售,同时开发出火锅、烧烤系列产品,实现“飘香肉”的差异化,提升品牌溢价。神农集团也在2022年设立C端子品牌“慢慢不慢”,并打造品牌旗下双食品IP“慢老板”和“闲大嘴”。
食品深加工才是最终拓展目标的说法得到朱增勇的认同。“加工是价值增值的核心”,他表示,单纯的屠宰利润比较薄,同时也受明显生猪价格波动影响,如果经过精细分割加工,价值就又可以增加。而想要从养殖延伸到食品加工,屠宰是必经的一环。目前,我们国家短期内还是以消费鲜肉为主,所以企业一部分精力还是要留在屠宰这边。深加工、预制菜未来都是有前景的,只是消费模式的变化需要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对于全产业链布局,朱增勇建议,企业不要盲目跟风向下布局,还是要根据生猪生产发展战略和企业资金状况判断,“如果上游没有经营好,养殖成本还处于较高水平,还是应该立足于生产。等到生产扩张和养殖成本管控目标都已实现,未来晋升空间比较小了,再往下游发展。”屠宰、加工和养殖一样,都有门槛,要做好成本管控,以及消费引导、销售渠道、品牌的搭建。贸然进入未必会给企业带来增值,反而会导致整个企业产业链过长,分散资金流。大企业虽然有一定优势,但是想要真正站稳也需要过程。
来源:新京报、中国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