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猪价涨回“原价”,养殖场新变化,猪价或再次“变脸”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2-07-11

为加快推进团体标准制定进程,加强标准工作规范化管理,提升团体标准立项质量。7月7日,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在京召开2022年团体标准立项审定会。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团体标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饲标委”)专家组常务副主任、农业农村部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原主任柏凡主持。专家组组长由饲标委副主任、山东省饲料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祥明担任。

从猪价数据了解,近期,受调控因素限制,猪价从23.92元/公斤大幅回落至22.31元/公斤,2日猪价下跌1.61元,虽然,头部猪企出栏节奏正常,但是,散户猪场仍占据猪价话语权的重要一席,在散户猪场抵触降价情绪转浓下,市场社会面猪源供给缩量,屠宰场采购压力明显增加,市场提价保量操作不断,国内猪价再次反弹,最近2日猪价大幅冲高,行情陆续涨回到“原价”的水平!

据数据了解,7月10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上涨1.07元,冲高23.71元/公斤,相比此前的高点,仅有0.21元/公斤的价差,猪价大幅冲高,在国内市场猪价上涨普遍在0.6~1.6元/公斤!

其中,黑吉辽地区,生猪出栏均价分别涨至24.26元/公斤,23.81元/公斤,24.21元/公斤,东北行情普遍涨破12元/斤。在华北地区,屠企报价上涨普遍超1元,均价涨至24.01~24.48元/公斤,价格全面涨破12元/斤。而在南方地区,传统高价市场,目前,川渝地区,猪价大涨1.12~1.72元,涨至22.63~22.96元/公斤,产销倒挂仍较明显!在华东地区,猪价上涨0.84~1.65元,生猪均价涨至23.6~24.4元/公斤,除了江西行情不及24元/公斤,山东、安徽以及江浙地区,猪价普遍涨破12元/斤!在华中地区,河南涨至24.04元/公斤,而两湖市场,猪价涨至23.25~23.42元/公斤。在华南地区,广西行情涨至22.93元/公斤,广东行情冲高24.42元/公斤!

整体来看,7月10日,猪价呈现大幅上涨的表现,南北地区,猪价普遍涨幅超1元,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北方行情却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华北市场,猪价普遍涨破24元/公斤,而在西南、两湖、江西以及广西地区,猪价却不及24元/公斤,产销倒挂较为明显!

个人认为,造成猪价南北倒挂的根源,由于去年秋冬季节,北方地区,猪场疫病风险凸显,叠加,生猪养殖长期亏损,散户退出增多,仔猪成活率偏低,北方部分地区,年初仔猪成活率降至91%左右,这也加剧了北方地区阶段性出现缺猪的表现;因此,猪价呈现了“北高南低”,产销倒挂的怪异现象!如今,猪价大幅上涨,行情逐步涨回“原价”,不过,随着市场供需博弈,养殖场也出现新变化,这也将影响接下来猪价的走势!众所周知,由于此前猪价大幅上涨明显呈现“非理性”的表现,官方调控到来,猪价应声下跌,但是,在散户猪场挺价情绪下,猪价再次大幅走强,南北大部地区,猪价涨破12元/斤,由于阶段性养殖户出栏成本普遍不足8元/斤,按照12元/斤出栏,自繁自养头均盈利或将达到千元,这也基本达到了养殖户的预期,因此,养殖端出栏情绪分化,认价情绪转浓!受散户猪场认价情绪反弹,个人认为,市场压栏生猪或有出栏放量的表现,社会面猪源供给或将逐步宽松,叠加,调控因素的影响,规模猪企按部就班的正常出栏,生猪供给紧缺的表现也将逐步改善,叠加,4月初二次育肥补栏中低标猪,也将进入出栏的周期,这也将支撑短期内生猪供给放量,在消费处于淡季,高价猪肉走货不顺的阶段,随着生猪供给的逐步宽松,个人认为,未来3~5日,猪价或将再次“变脸”,市场仍有冲高下跌的基础!

市场对未来看涨,猪价温和上涨概率较大

光大期货表示,本周生猪走势先抑后扬,今日涨幅超过5%,整体依然维持上涨趋势。现货市场来看,猪价经过连续两日的大幅回调后,也在22/公斤附近企稳。09合约基差近期继续走扩,期价已转为对现货贴水,短期来看生猪盘面走势或继续偏强。从基本面逻辑来看,随着能繁母猪存栏在去年7月见顶,今年三季度生猪的出栏或维持下行趋势,供需基本面持续好转,提振生猪盘面。


同时,按照猪价的季节性规律,7月通常是猪价季节性涨幅最高的月份,而现货价格的进一步走高也将增强市场对未来看涨的信心,养殖户惜售及压栏情绪走强,供给端缩量现象也随之愈发明显。不过,鉴于本轮上涨更多反应的是预期内的利多,政策端也有较强的稳价意愿,生猪价格继续暴涨可能性较低,温和上涨的概率较大。

近期猪价虽然大涨,但仍在合理范围

近期,全国猪价上涨牵动着人们的心。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6月第5周全国生猪平均出场价格为每斤9.56元,环比上涨11.7%,较3月下旬累计上涨46.4%。猪肉价格6月以后涨势日趋明显,连涨20余天。
虽然和2019年猪肉价格的历史高点比,当前的价格还不算太高,但考虑到每年六七月份是猪肉消费淡季,出现连涨20余天、累计上涨46.4%的情况,人们对后市猪价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目前看,作为生猪逆周期调节的关键指标,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绿色合理区域,预示着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一季度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后市生猪价格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条件。
由于猪肉价格在CPI中的比重,人们往往对其波动十分敏感。淡季涨价,是否是反常波动呢?冷静下来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此次猪价上涨是多重因素耦合而成。
一是触底反弹因素。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今年春节以来,猪价就开始大幅下降,到3月猪价触底,5月开始,猪价进入“猪周期”上行通道。
二是成本推动因素。今年以来,受俄乌冲突和疫情等原因影响,玉米和大豆等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推高饲料等生猪养殖成本。国内一些地方疫情反复带来的交通不畅,也助推了猪价上涨。
三是供需变化因素。从供给侧看,自去年9月以来,全国规模猪场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回落,到今年一二月份,月均新生仔猪已经比去年9月下降了370万头、降至3100万头。生猪的育肥周期一般是6个月左右,所以今年5月生猪的上市量也随之明显回落。而今年前5个月的猪肉进口量同比下降,使短期内市场上的供应量进一步减少。

从需求侧看,随着全国疫情形势好转,餐饮业对猪肉需求增加,一些地区和家庭的囤货行为,又增加了对猪肉的需求量。

四是市场情绪因素,受前期亏损影响,猪价出现上涨后,养殖户存在压栏惜售情绪,而一些故意渲染涨价氛围、哄抬价格、制造恐慌情绪的行为,又加剧了市场惜售情绪。上市的生猪少了,价格也就随之上涨。
在这一轮价格上涨中,养殖户是不是赚得盆满钵满了呢?倒也未必。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猪价虽然快速上涨,但整体上还在合理范围内,属于合理上升。而且养殖业本身风险较大,小散户抗击风险的能力更弱,更需要给予呵护。有句俗语说得好,“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2006年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四轮“猪周期”,总体看下行时间略长于上行时间。就拿本轮价格波动来说,今年2月,猪价已经跌破养殖平均成本线,养殖场户每出栏一头商品猪,就得亏损300元左右。
如今价格上涨了,养殖户赚了些钱,但由于综合成本也在上升,盈利幅度并不大。养猪的人能赚钱,有了生产的积极性,消费者才有肉吃,产业才能发展下去。

面对当前猪价上涨背后的多重因素,既要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也要保障农民和养殖企业的合理利益。通过合理有效的调控手段,防范生猪价格出现过大波动,让养殖主体能够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总之,对当前猪价的上涨,需要各方理性看待。政府部门调控适度有效,养殖主体保持正常出栏节奏、不过度压栏惜售,消费者对猪肉等农产品保持一个合理价格预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成熟的市场和产业。

东北猪价较高,与变异版非瘟有关

有投资者提到东北及河南一带由于富产粮食,多年来猪价始终全国最低,最近却突然变成全国最高。针对猪价反常是因为养殖能力太弱(猪圈少)导致存栏太少还是死淘率太高问题,新希望表示,根据公司掌握的情况,东北华北等地,在2020年以来属于生猪复产较快、产能布局也较密集的区域,再加上这些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带,缺少地势阻隔,使得2021年初、2022年初,又发生了两轮较严重的变异版非瘟疫情,给该区域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养殖产能也明显减少,由此导致了近期在该地区的猪价明显走高。

饲料企业频频提价 建议企业及早应对

在生猪期货、现货价格一路走高的同时,上游饲料价格也在频频提价。饲料成本占据生猪养殖综合成本约60%,饲料成本上涨无疑会抬高养猪企业的经营成本。进入7月份以来,多家饲料企业发布提价函,饲料行业首轮涨价潮启幕。
近日,江西格利特、新希望六和、宁波天邦、武汉正大、江苏天成、奥华农牧、华杰饲料、浙江联兴、湖州海皇、润丰饲料、常州海大等饲料企业先后发布提价函,对旗下生猪、禽类、水产、反刍饲料价格每吨上调150元至300元不等,提价函落实将集中在7月7日至7月10日。
部分饲料企业无奈表示,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为保障产品质量和企业持续经营,不得不对旗下产品价格上调。不过,当前价高量缩,走货情况一般。
一位饲料企业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饲料的原料涨得很厉害,豆粕、菜籽粕、玉米、小麦都在涨,蛋白粉也涨了不少,企业有一定经营压力,不得不提价覆盖成本。”他补充道,“目前水产饲料走货较好,生猪、禽类、反刍饲料走货一般,生猪散养户拿货意愿不强,对比标准配方饲料价格后宁愿使用散装饲料。
惠农网分析师李彬彬确认上述情况,并向记者分析,“生猪饲料以豆粕为主,和美国大豆供求有较强联动效应。今年以来,原油价格上涨,美国豆农种植成本上升;美国春夏季节干旱面积扩大,大豆生长优良率同比去年下降3%,上述因素共同推动大豆供求格局进入紧平衡。随着后期我国到港大豆数量减少,预计饲料企业还有提价举动,建议下游生猪养殖企业实时关注市场行情,及早加快备货速度。”

本文来源:猪友巴巴、农民日报、证券日报、猪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