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从赚“价”变成赚“量” 生猪养殖未来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6月中旬以来,国内生猪价格继续走高。百川盈孚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全国生猪均价为17.25元/公斤,较6月上旬时15.69元的价格环比再增10%,越过行业盈亏平衡线。
对于4月以来的这波连续反弹,市场各方普遍认为,新一轮猪周期已经启动,代表2023年1月猪价的生猪2301合约,6月初至今每日结算价也始终维持在20元/公斤的高位。
只是,行业底部不等于行业拐点,在需求保持稳定、供给仍处于相对高位的背景下,猪价上行仍然面临诸多变量。
业内认为,即便新一轮猪周期已经开启,由于上涨驱动力与2019年存在极大差异,猪价上涨空间将远远无法达到上一轮动辄30元、40元的高点,这就限制了相关企业利润率的提升。
若以20元/公斤价格粗略估算,相当于卖5头猪,才能抵得上2019年10月卖1头猪的利润。如此来看,生猪养殖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01
生猪养殖业单位利润产出大幅降低
对于行业走势,产业资本的判断最为敏锐。
从近期牧原股份“目前没有安排大规模资本开支的具体计划”的表态来看,整个行业的盈利前景并不是特别乐观。
其中道理很容易理解。因为,几乎所有周期性行业的利润,主要依赖产品涨价带来的利润率提升,产销量的增长只是次要因素。
生猪产业也是如此,可以算一笔简单的账来说明。
2019年10月,生猪均价达到40元/公斤,成本按15元/公斤计算,即每公斤毛利润可达25元,毛利率为62.5%。
2020年猪价高位震荡期间,牧原股份一半收入是净利润,当年公司营收563亿元,营业利润304亿元,归母净利润275亿元,养殖行业毛利率62.09%。
而假设本轮猪价年底涨到21元/公斤,并参照上述16元的成本计算,公司每公斤毛利润则只有5元钱。
即,相当于公司要出售5头生猪,才能抵得上2020年时1头的利润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每公斤5元钱的利润已属极高盈利水平,按照110公斤标准出栏体重计算,每头生猪毛利已达550元。“从历史数据来看,生猪养殖行业历年来并不是一个利润非常高的行业,在历次猪周期中,一般利润的峰值都在600元/头左右就会回归,上一轮猪周期的峰值3000元/头利润再发生的概率非常低。”中原期货表示。
这相当于,未来生猪养殖业的单位利润产出大幅降低,从赚取“价”的钱变成了赚取“量”的利润。
实际上,牧原股份近两年也是这么干的。2020年,该公司全年生猪销量为1811.5万头,2021年增加至4026.3万头。
公司预计的2022年生猪出栏区间为5000万头-5600万头。按照中位数5300万头估算,大概在2020年基础上增加200%左右,但是这并不能弥补上述单位利润率下滑的影响,除非猪价出现超预期上涨,公司将很难达到2020年的利润高点。
需要指出的是,牧原股份尚且如此,其他上市猪企想要赚钱更难。
中原期货5月下旬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行业平均成本12.5元/公斤,牧原成本11.7元/公斤,温氏成本12元/公斤,正邦成本12.5元/公斤,与行业平均成本基本持平;现阶段上市公司成本,牧原成本15-16元/公斤,新希望将近19元/公斤,正邦、天邦接近20元/公斤。
02
养猪巨头的扩张有无尽头?
成本上升,更多的依靠数量,那么,养猪巨头会无限扩张下去吗?我国未来的养猪业,到底是该走由大集团主导的“美国模式”,还是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欧洲模式”?
不论是哪一种模式,都有拥趸。既有声音支持头部猪企持续扩张,形成养猪界的“一超多强”格局,超级猪企最终走向极限规模;也有声音认为“欧洲模式”才是中国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将呈现规模化集团养猪与家庭农场并存。
业内认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市场需求量大,适合多元化的产业组织模式。既要看到“美国模式”的优势,国内无法完全复制,又要看到国内基本国情,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小散养殖户仍会长期存在。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不同区域可以基于资源禀赋、市场发育和经济发展形势,选择最优的产业组合模式。同时,还要注重产业质量和规模质量,避免低质量扩张。
2007年以后,随着规模化水平提升,规模化猪场的门槛提升至年出栏500头。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7.1%。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到2025年达到65%以上。
对于规模化,“年出栏生猪500头”只是中国的标准,虽然国际上并没有统一标准,但普遍高于中国。朱增勇称,以出栏量占比来看,美国是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养殖户占主体,欧盟则以2000-3000头占比最高。同时,欧盟不同国家的规模化差异也较大,但大部分都是适度规模化家庭农场。同时,区域化生产特征明显。
对比国外养猪业模式,我国目前仍处于规模化加速期。朱增勇称,从产业实际以及资源禀赋来看,我国规模化中枢水平将会不断提升,在达到一定水平后保持相对稳定。
业内预计,区别于美国生猪产业链从下游屠宰往上游整合,国内中短期或以横向养殖端自我集中为主,长期或为养殖端向下游集中。养殖端的话语权将随着集中度不断提高而增强,养殖端仍占未来中国生猪养殖利润端分配的大头,屠宰只是养殖端的利润纵向拓展方向,为养殖端贡献附加利润。
与此同时,国内养猪巨头未来也存在着扩张边界。王祖力认为,受用地、管理、资本和盈利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头部猪企的无限扩张是不可能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小散养殖户在生猪养殖成本方面具有优势,调整灵活,具有顽强生命力,将是我国生猪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瑞克咨询高级研究员徐洪志称,即便是美国,也不存在“巨无霸”猪企。猪企巨头的出现,对国内小规模养殖户的利益肯定会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生猪定价权方面。对于国内“一超多强”的养猪业格局,预计再经历两个猪周期,即2030年之际,头部猪企扩张将会达到极限。至于牧原股份,按其目前养殖项目土地储备,如果全部建成使用,出栏规模可达7000万头,未来出栏规模可能会进一步扩张,但达到年出栏1亿头的难度很大。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首席科学家易敢峰表示,“无论是哪一种模式,最根本的还是成本和效率的问题”。
易敢峰称,未来十年,我国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由散户养殖向规模化养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规模化集团养猪与家庭农场将并存。按照欧洲规模标准,家庭农场应该是300~500头母猪,生猪年出栏5000~10000头,国内可以借鉴欧洲的产业联合体,结合家庭农场模式进行分工合作、利益共享,达到环境友好、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来源: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