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价格回暖大型猪企“抢占山头” 出栏情况成为短期焦点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2-06-20

近期,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7月以来我国能繁母猪数量持续下降。由于生猪产能持续去化,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市场行情逐渐回暖。今年5月,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等头部猪企销售情况有所恢复,已接近去年12月数值。与此同时,部分大型猪企建设项目“蠢蠢欲动”,抢占空白市场的动力犹在。

基于此,多家券商研报看好未来猪市行情,但养殖业内部普遍持谨慎态度。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认为,现在猪肉只是从阶段性过剩向供需基本平衡转变,还未进入上涨周期的基本面。

01生猪市场行情回暖

6月16日,牧原股份在电话会议中表示,公司认同市场主流观点对今年下半年猪价的判断,预计今年下半年猪价能够达到18元/kg-20元/kg。公司预计2022年生猪出栏区间为5000万头-5600万头。会上指出,牧原股份开展了生猪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但整体规模较小。公司目前没有安排大规模资本开支的具体计划。近期猪价回升,公司现金流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具备短期内大规模新增资本开支的条件。

牧原股份预计,2022年生猪出栏区间为5,000万头-5,600万头。目前公司断奶仔猪头均成本在350元左右。公司5月份出栏商品猪均重在110kg左右。

生猪存栏量及能繁母猪数量上,截至5月底,公司生猪存栏量为3,500万头左右。近期能繁母猪数量较一季度末有所下降,属于生产经营上的正常波动。能繁母猪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提升了能繁母猪的淘汰标准,优先淘汰了部分产仔数较低的能繁母猪;同时公司对健康基础差的母猪场进行能繁母猪的替换更新,打造高健康猪群,加强养殖成本控制。

牧原股份表示,公司5月份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相较4月份略有降低,当前完全成本略低于16元/kg。根据大致估算,自去年年初的粮食价格上升对公司单位养殖成本的影响约为1.5元/kg-1.8元/kg。综合考虑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等外部因素影响,2022年公司成本目标为阶段性实现14.5元/kg-15元/kg的养殖完全成本。公司生猪养殖成本降低的空间主要来源于生产成绩的提升,重点在保育、育肥等优化空间更大的养殖环节。

针对猪周期及后续猪价高点,牧原股份谈到,生猪市场价格从4月份低点至目前,出现了持续性的明显回升,结合农业农村部数据及本次猪价上涨持续时间等因素,大致可判断本次猪价上涨主要由于供需关系边际改善而非由单纯情绪或者短期预期驱动。公司认同市场主流观点对今年下半年猪价的判断,预计今年下半年猪价能够达到18元/kg-20元/kg。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全国生猪出栏量下降,导致猪肉市场进入上行周期。在此背景下,包括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在内的头部上市猪企纷纷进行产能扩张,大北农、双胞胎、禾丰、唐人神等饲料企业也加大了跨界养猪力度。随着产能上马,2021年全国生猪供应转为充足,猪周期探底,各大猪企在建项目也是能缓则缓,生猪产能持续去化。

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7月以来,我国能繁母猪数量持续下降,2022年4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万头,已连续10个月环比下降。牧原股份5月31日回应深交所年报问询函称,由于生猪产能的持续去化,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行情逐渐回暖。

02大型猪企扩张“占位”

伴随行情阶段性回暖,不少大型猪企又在“蠢蠢欲动”。

近日,天邦股份、大北农均公布了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募资项目均涉及生猪养殖。新希望总投资约2.5亿元、年出栏15万头商品肥猪的贵州“双坝”项目也于日前投产,这是新希望在云贵地区布局的最大一座现代化规模养殖基地。唐人神也在6月13日接受机构调研时称,公司从去年到今年的周期底部依然保持扩张状态。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认为,扩产一方面说明企业对中长期市场看好,另一方面也是公司发展战略的体现,“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一般情况下受短期市场影响较小。”

既往财报显示,牧原股份自2015年起维持较高的产能建设速度,2019年-2021年分别销售生猪1025.33万头、1811.5万头、4026.3万头,新设孙公司、子公司数量分别为48家、103家、33家。凭借产能快速扩展,牧原股份自2020年起生猪出栏量超过温氏股份,跻身A股上市猪企首位。

与牧原股份“自繁自养”的重资产模式不同,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等猪企普遍采用“公司+农户”等轻资产模式,不过已有部分上市猪企开始向“自繁自养”模式倾斜。

正邦科技在2021年财报中称,将增加对自繁自养产能的倾斜力度,清退农户端经济效益低下产能,把握核心业务规模放量的主动性。罗牛山6月8日回复新京报记者称,公司目前主要发展模式为自繁自养,建设周期较长。按照罗牛山生态养殖基地150万头左右的合计产能计算,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落到了周期最底部,猪周期拐点后有巨大的产能放量空间。

艾格产业投资合伙人刘晓东认为,“自繁自养”模式与“公司+农户”模式没有优劣之分,“自繁自养”模式固定资产摊销高一些,但养殖效率、生物防控较农户具备优势。在现阶段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这种优势越加明显。此外,尽管目前各大猪企产能扩张速度变慢,但并不代表其停止抢占空白市场。“就好比河南有了牧原后,别的猪企很难在豫南建场,因为有强势本土企业的竞争震慑。”

03出栏情况是短期关注焦点

4月,在生猪价格迎来强势上涨的同时,生猪市场也出现了集中式二次育肥。从5月末的出栏体重变化可以看出,二次育肥在端午节前(5月底6月初)已有一波出栏。随着天气逐渐转热,6月末大猪是否会二次出栏,将是影响6月底及7月生猪价格的主要因素,也是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

生猪出栏体重方面,截至6月9日当周,全国平均周度出栏体重为122.85公斤,周交易体重较环比呈增加态势,其中集团场以小幅增重为主(从前期的115公斤到当下的125公斤),散户生猪出栏体重处于偏大状态(当下基本处于130到140公斤),整体市场交易均重较4至5月偏大。从当下市场供需僵局来看,预计近期市场交易的生猪体重仍有增加的可能性。

出栏进度方面,截至6月14日,十大生猪头部企业出栏完成度平均水平为35%,少数达到40%。部分头部企业控量挺价明显,市场整体出栏进度较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近期雨水天气增多,部分区域受降雨影响,暂停或延缓出栏;二是南北价差减少,外省调运减少,北方部分装猪点停运。此外,受2021年去化影响,散养户当下整体可供应猪源不多,叠加处于农忙阶段,更是拖累出栏。

猪肉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般进入10月后肥猪需求好转,因此推测,8月中旬至9月开始养户才可能真正意义上压栏增重。综上分析,我们认为6月底大概率会有4月二次育肥猪的二次出栏。倘若本月底肥猪集中出栏,短期内供给增量的冲击会带动价格下跌。但若6月底,肥猪出栏进度较慢,养殖户选择在7月出栏,那么7月生猪出栏体重或会再次持续增加,猪价面临冲击风险较大。

由于收储依旧为社会库,且企业需自行垫资,这些因素导致企业目前参拍积极性并不高。但有部分屠宰企业表示,收储价格如果达到26000元/吨,可能考虑代为收储。数据显示,截至6月8日,全国大中城市猪粮比价为5.59,依然处于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同时考虑到当下猪价、养殖单位盈利以及收储成交情况,我们依然维持前期观点:收储或继续推进。建议关注收储的持续密度、成交价格、流拍率等。

综上所述,如果规模场以及散户的压栏产能及时出栏,6月下旬猪价有冲高回落可能,而7月供应紧缺局面来临之时,对应的生猪价格或许出现振荡上涨趋势。但如果养殖主体依旧抱有压栏心态,那么在高温制约下的需求淡季,肥猪在7月选择入市冲击,受供给增量风险冲击,7月生猪价格不涨反降的概率较大。

从能繁母猪去化的过程来看,当前对应的产能正处于下行通道中,这一点也在4月生猪开启的价格上涨趋势中形成了市场共识。从产能兑现的时间来看,三、四季度供给依然有减少的空间,同时,考虑到冻品库容率、出栏均重相对低位、预期进口量下降,以及生猪季节性需求旺季来临,中期来看,预期生猪价格重心将会上移。

来源:新京报、期货日报、智通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