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威”观察| 生猪价格下跌是需求不振的原因吗?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1-06-10

最近在北京一家大型超市遇见熟人孙大妈。她看着“特价猪肉9.80元/斤”的告示牌一脸的嫌弃:“玉米那么贵,猪肉这么便宜,不知道都怎么想的。”她不买这么便宜的猪肉,“不正常”。我说有专家认为生猪价格下跌主要原因是“消费不振”,您还不振作起来支持一下?她说“我振作得很呀。你看看现在市场多么丰富呀,牛羊禽蛋奶,价格都不贵。我们家现在吃牛羊禽肉比以前多了,消费牛奶产品比以前多了。这一年全家增重,还怎么振呀,没地方振了啦。”

2018年8月爆发的非洲猪瘟疫情,使中国生猪产业遭受重创。2019年处于产业整顿状态,2020年进入产能恢复过程,2021年不料想“猪周期”也恢复了。春节前,生猪价格就开启了“跌跌不休”模式,目前的价格比年初的高位已经不是“腰斩”而是“臀斩”了。快速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主体又快速进入亏损状态。年初上市的生猪期货主力合约“2109合约”连续6周下跌,上周五跌破20000元/吨关口,创上市以来新低。期货价格的预见性告诉我们,2021年生猪价格似乎也就这样了,“回到10元年代”。一年上涨,一年下跌,这种紧凑型的“猪周期”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难道对于“猪周期”我们只能“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躺平’了”?不能呀。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回顾一下我们的努力?看看到底哪里还有改进的余地?

2019年,是农业农村部的“生猪年”。3月20日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农牧发〔2019〕9号),5月、8月、9月,共开了三次全国性的生产部署会议。成立了恢复生猪生产协调办公室。约谈了11个生猪生产下降幅度较大的省份。9月10日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9〕44号),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17项政策措施,全国31省(区、市)印发了生猪稳产保供实施意见。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下,生猪生产出现了止降回升的积极变化,但下半年猪价上涨表明,恢复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给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为此, 12月4日,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农牧发〔2019〕39号)。该通知下达了“军令状”:“今年要尽快遏制生猪存栏下滑势头,确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第十五条是“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这是生猪生产问题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单独立项。其基本内容是对2019年各项部署的再划重点。目标: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任务:落实“省负总责”,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保障猪肉供给;措施: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通环评、用地、信贷等瓶颈。纠正随意扩大限养禁养区和搞“无猪市”、“无猪县”问题。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支持奶业、禽类、牛羊等生产,引导优化肉类消费结构。主题:加快恢复。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章节中,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

“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1.1%,连续19个月增长,同比增长23.0%,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7.6%。目前,生猪存栏量一直保持在4.16亿头以上,已经基本接近正常年份水平。既然“恢复正常”了,为什么猪价还是大跌?而且在饲料成本大涨的情况下大跌?业内的分析认为是存栏数上涨的同时,屠宰上市量增长更大。这半年,为了等待价格恢复以减少损失,规模养殖户普遍采取延期上市“被动压栏”的做法,就是卖出的大肥猪超过了屠宰企业规定的标准体重。这样一来,虽然出栏头数恢复正常,但是猪肉供应量“恢复”超常。“数”和“量”不匹配了,加上“需求端没有明显提振”,价格下跌的走势就形成了。

是的,一个又一个的节日小长假,都是养猪人最期待的,但是结局却都是一样的:猪肉消费并没有被节假日带动起来。这就怪了。“‘吃货’都去哪了?”其实,孙大妈已经告诉我们原因了,并不是“需求端没有明显提振”,是需求端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正是养殖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国家政策导向引导的结果。为什么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最后提到“支持奶业、禽类、牛羊等生产,引导优化肉类消费结构”?为什么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的论述下把“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放到一句话里面说?应该说,正是这种引导形成了今天的局面——畜牧产业全面发展,优化肉类消费结构。

所以,目前的生猪价格下跌,生产方不能责怪需求方,还是应该加强学习。“非瘟”之后养猪产业一直在补短板。许多短板用资金用政策可以补上去,但不是所有的从业者都是事业者。“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肯定不只是局限于生猪产业,也不仅局限于产业层面,体系的建设需要有加入体系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把标准猪都养成大肥猪,不犯法,但是违规了。你供应的“超常”的这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已经不是猪肉能挤进去的了,是牛羊禽蛋奶打下的天下了。那么你非要把猪养成大肥猪,就等于侵害了守规人的利益,侵害了产业的利益,发展的利益。如果养猪的人都没有这种自觉,“现代养殖体系”离我们就会很远。所以,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值得从业者认真学习。目前的价格下跌是一个警示,也是养殖业供给侧结构调整进入“正常”状态的重要标志。随着规模化率的提升,中国的生猪产业将与发达国家比肩,那时候需要的不是价格竞争,而是稳定性竞争,是产业素质竞争。

还好,我们的规模化正在起步的过程中,希望这次猪价下跌能给产业带来不同以往的启示。

 

 上一篇 | 猪肉价格持续下跌,肉制品“走”向何方?
 下一篇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