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份,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环比下降5.7%,同比下降12.6%;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3.6%,同比降幅达14.8%。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认为,1月份的数据反映出三个重要信息:
第一,基础产能在持续减少。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从2018年9月到2019年1月,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在逐月减少,月度环比下降幅度分别是0.3%、1.2%、1.3%、2.3%和3.6%。
第二,降幅越来越大。从2018年9月到2019年1月,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分别下降4.8%、5.9%、6.9%、8.3%和14.8%,幅度越来越大,接近近十年最大降幅15.6%。从各地反映情况看,降幅还将进一步扩大。
第三,后期市场供应明显偏紧。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降幅远超5%的预警值,意味着后期市场供应会偏紧。据测算,如果不考虑消费需求变化因素,就目前的产能降幅分析,年内猪价高峰时同比涨幅很可能会超过80%。
生猪基础产能持续下降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非洲猪瘟疫情仍在持续,养猪场户担心疫情不敢补栏。
第二,调运监管措施影响了正常的流通秩序,部分地区生猪销售不畅,养殖场户不愿补栏。
第三,一些养殖场户出现亏损,资金链紧张,被迫减量空栏。
面对当前形势,养殖场户要如何做呢?我们建议:
一是要升级防护措施,切实做好自身生物安全,力争做到封闭养殖,保证养殖环境不受外界影响。
二是保护好基础产能,产能就是资源,只有手里有猪,才能赶上下半年的好行情。
三是在做好疫病防控前提下,调整猪群结构,适当增加补栏,增强下半年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