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评论 » 正文

2019年猪价是周期的“二次筑底”还是会“一飞冲天”?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02-18  

2018年初我们对全年猪价走势曾有过一个预测,认为可能是个“勺型”。回顾2018年,猪价水落石出,与我们的描述基本一致,但是由于种种意外的因素,实际上又有一些不同。

从2018年猪价的变化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当前行业变革洗牌过程中养殖者的心态变化。当前的养殖者在市场变化下都有哪些心理?有哪些应对措施?他们的行为本身又如何给市场带来影响?使行情产生哪些变化?对不同情况下,养殖者与采购方的博弈心理是怎样的?

全年走势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持续下跌(2018年1月-3月)

2018年春节前市场开始出现集中抛售行为,生猪供应一时快速增加,节前猪价就开始持续下跌。春节后消费需求快速下降,屠企开工后普遍缩减收购量,同时养户看空后市、出栏积极,屠企趁机顺势大幅压价,使猪价在节后急速下滑,日最大跌幅甚至达到0.5元/公斤。从1月初至3月底猪价处于持续下降阶段,行情宝数据显示,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从最高15.5元/公斤跌至10.0元/公斤。

阶段内反弹原因:

2月份猪价一路跌破成本线,激起北方多地养殖户的抵触,惜售等待的心理再度兴起,使得市场生猪供应出现短时减少,猪价止跌并小幅反弹;

3月份月初反弹的主因是由于养殖户压栏及二次育肥抄底带来的市场适重猪源短时偏紧,猪价止跌小幅反弹。

第二阶段,筑底期(2018年3月末-5月中)

3-5月份猪价持续探底,全国养殖户持续处于亏损。春节前后猪价快速下跌造成的惜售,使市场大量大体重生猪压栏,牛猪的消化是筑底期的主因。其中,东北地区价格底部在3月,西南地区价格底部在5月初,至此,全国南北方均完成了筑底的过程。

阶段内反弹原因:

3月份月末反弹是由于价格持续下跌及对后市看涨,使养殖户压栏及二次育肥抄底,带来的市场适重猪源短时偏紧,同时规模场强势抬价。然而缺乏需求支撑,猪价随后快速滑落。

2019年猪价,是周期的“二次筑底”?还是会“一飞冲天”?

 

  第三阶段,季节性上涨(2018年5月末-8月)

季节性反弹的过程较为波折,中间经历端午节,但是也未能给市场带来提振。价格上涨主要受到季节性消费旺季的带动,其中规模大场在7月份的猪价上涨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阶段内下跌原因:

屠企减量压价,使需求偏弱,价格出现几次下调,但幅度均较小。

第四阶段,疫情突发(2018年8月-12月)

8月3日,辽宁沈阳出现全国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疫情的出现使市场陷入短时的恐慌。猪价逐渐呈现出跌势,9月份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强生猪及其产品跨省调运监管的通知》,要求与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省相邻的省份暂停生猪跨省调运,并暂时关闭省内所有生猪交易市场。北猪南运的运输路径基本被完全切断,产销区价格分化,走势差异逐渐拉大,形成南北方历史性最高价差。

阶段内下跌原因:

局地供应大量增加,疫情导致产区生猪积压、集中出售,从而使猪价持续下跌。

总结2018年的行情可以看出,行业的整体供需决定了年内的价格大方向及猪价平衡线,然而价格的具体变化时间及变化幅度,则受到供需双方的心态和销售策略的影响。

那么,2019年的猪价到底是会像2014年一样成为周期的“二次筑底”期呢?还是会像2015年一样成为周期的“起飞元年”?或者是像2016年一样“一飞冲天”?

2018年生猪市场整体处于周期下行期,市场低迷,行业整体亏损持续4个月时间,而部分地区亏损则达到近10个月。长期亏损,叠加非洲猪瘟疫情危害,使全国中小散户养殖环境恶劣,纷纷清栏退养。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8年12月,全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减少8.3%,生猪总存栏同比减少4.8%。相比2013、2014和2015年的产能情况,2018年行业已经进入持续的产能淘汰期,尤其是下半年非洲猪瘟的影响,因此从供给上来说,2019年的将会是新周期的“元年”。而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淘汰时间看,周期的价格高峰期更可能在2020年出现。

而从2019年春节以来的行情来看,春节后猪价持续上涨一路走高,全国南北方价差不断收窄,尤其是东北地区,外三元出栏均价已突破12元/公斤。这主要是春节前市场抛售,小体重生猪集中出栏带来影响。同时由于市场对下半年猪价的普遍看涨,使得屠企及食品企业有意提量做库存,为下半年做准备。因此未来两个月市场将迎来供需双低,价格大概率逐渐进入震荡持稳,南北方价差仍会逐渐靠近。短期内随着价格的上涨,部分地区屠企将会采取减量压价的策略,抑制猪价的持续上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