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的生猪出栏量/销售量均呈现大幅增长,同比平均增幅高达81.3%;今年1-2月,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的生猪供应量同比平均增幅也达到了57.45%。可见,在生猪超强/超长盈利周期之下,大规模资本投入市场,规模化效应增式明显,同时也加快了生猪“牛熊市”转换的节奏。在目前生猪风险对冲工具还不完善的前提下,部分规模化企业似乎已经“嗅”到了风险,开始进行大手笔的割肉行动,这种“瘦身”行动或减少生猪大熊市来临后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雏鹰农牧
1.雏鹰农牧生猪养殖规模“瘦身”,东北地区生猪业务被“割肉”
根据雏鹰农牧公布的消息显示,雏鹰农牧计划在未来十二个月,按照规划对部分地区的猪舍及附属设施进行分批次、分阶段的转让。此次雏鹰农牧转让的资产,主要包括其位于吉林和三门峡地区的部分猪舍及附属设施。转让产能规模合计为年出栏商品肉猪约78.6万头、年出栏商品仔猪约150万头及年出栏生态猪约5.51万头,预计交易金额不超过17亿元,预计实现净利润约为6000万元至7000万元。
据业绩报告显示,雏鹰农牧50%的主营收入来自于畜牧养殖,生猪养殖占重超过30%,2017年雏鹰农牧的经营业绩不甚理想,实现营业总收入54.47亿元,同比减少10.56%,主要原因在于供求关系的变化所致。
2.东北生猪战略转移是福还是祸?过度扩张是祸难躲过!
近两年来,随着我国生猪产能逐渐向玉米产地转移减轻南方水网地区的生态压力,不少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在东北进行布局,包括其他不少大型饲料企业集团的一条龙养殖场也在东北区域进行战略布局。与此同时,为加快临储玉米库存的泄库步伐,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企业也在东北地区大肆扩张。而这种扎堆式的扩张不仅会导致东北地区原本生猪养殖户/企业生存空间的压缩,同时长远来看还会造成养殖业和玉米深加工抢粮的局面。此外,中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平抑了猪周期带来的价格波动,但也加剧了规模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且会导致散户/中小养殖户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