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评论 » 正文

摆脱“猪周期”需要市场信息及时传导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04-05  

  “猪周期”是我国农业供给体系粗放的一个缩影。理论上来讲,互联网+的发展是有利于市场信息及时传导的,但如何在农业实际中加以应用,还需要各方的努力。

  进入今年春季,家庭主妇的“菜篮子”明显重了起来,多地猪肉价格出现持续上涨。据报道,在吉林长春,3月份猪瘦肉的平均零售价在每斤14.80元,创下6年来的同期新高,肋排则卖到了每斤35.80元。统计数据表明,3月份国内猪肉价格相比去年同期,出现了猛涨30%的纪录。

  按照一般的想像,猪肉价格暴涨,菜场里的肉摊主一定赚到了大钱。但是,电视新闻里画面却是,摊主正在肉摊上打瞌睡,很显然暴涨的价格正在吓退顾客。但是,猪肉毕竟是“菜篮子”里的大宗消费品,“猪司令”跑在前面,就导致物价指数上涨。今年2月份的CPI指数已重回“2时代”,相比1月份环比暴增0.5个百分点,主要就是菜价在作“贡献”,3月份的CPI指数尚未公布,但再创阶段新高已无悬念。

  猪肉价格暴涨,一个直观的原因是近期市场上猪肉供应开始减少。农业部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头两个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低至3760万头,较上轮周期低点下降了17.9%。母猪存栏量的减少,生猪出栏量自然也会减少,并且推动生猪出栏价格急剧上升。

  而生猪出栏减少与前几年猪肉价格处于相对低位有直接关系。农产品价格近几年一直在上升,这导致农民养猪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为了保证猪肉的正常供应,国家对养猪有过财政补助,但这种补助只是面向大型养殖场,农民个体养猪基本被排除在外,养猪的积极性日趋淡薄。正是这种市场信息的传递,使得目前菜场里猪肉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扭曲。

  很显然,在猪肉价格暴涨的背后,存在着市场信息的失灵。农民根据直观的市场信息来决定是否养猪,但从仔猪哺育到成猪屠宰上市有半年左右的周期,同时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大多限于一时一地,因此这种信息传播往往是滞后的,零碎的,并不能准确地传导出未来的市场状况。这种状况的存在,其结果便是养猪业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都不高。

  回顾近几年猪肉价格的走势,可以发现一个基本规律:猪肉供应丰富,价格平衡甚至有所下跌,导致猪贱伤农;养猪量减少又导致猪肉价格暴涨,农民养猪利润增加,养猪积极性提高,又使猪肉价格得到平抑,生猪供应开始减少,猪肉价格暴涨。这种被称为“猪周期”的价格波动,不仅影响到了居民“菜篮子”,更重要的是会扭曲市场供应,扰乱宏观经济运行。

  实际上,“猪周期”是我国农业供给体系粗放的一个缩影。除了猪肉,别的农产品也常在“买难”和“卖难”中间摇摆不定。而近些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也尝试过出台调控措施来摆脱“猪周期”。理论上来讲,互联网+的发展是有利于市场信息的及时传导的,但互联网与大数据如何在农业实际中加以应用,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方面,基层政府应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农民及时掌握全局性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基层政府、媒体等中介机构在向农民传递完整的市场信息的同时,还应该强化服务意识,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提炼,使农民能够走在市场信息前面,而不是永远落在后面。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