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种畜禽 » 正文

放弃记者职业 小伙回乡养野鸡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01-29  

  这些年,有一群年轻人,告别城市的繁华,回到家乡,用自己的知识、青春和热血,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成就了一个个创业故事。神池小伙侯剑锋就是其中一员,他于2008年成为西安一家知名媒体的职业记者,7年前回村里养起了七彩野山鸡,卖起了野鸡蛋,并创办山人养殖专业合作社。近几日,在吕梁山货网上年货节上,他的野鸡蛋卖火了。

  A“偶遇”野鸡蛋 苦心学养殖

  当年,是什么促使他改变人生轨迹、回到家乡创业的呢?

  “2009年夏,五叔打来电话说,父亲生病住院了。那一晚无眠,第二天,我手里攥着回乡的火车票,挥别西安,回到故土。走进病房时,父亲问:‘甚时候回来的,谁叫你回来的?’望着还在吸氧的父亲,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我忽然发现,父亲苍老了许多,似乎也没过去那么高大健壮了。望着安睡的父亲,我决定留下来。父亲出院后,我开始了新的人生规划。”

  一个偶然的机会,侯剑锋在亲戚家里看到几颗与众不同的蛋,亲戚告诉他是在地里锄田时发现的野鸡蛋。他回忆道:“当天中午就把这蛋煮的吃了,那味道是我从来没有品尝过的。比起普通鸡蛋,那口感更鲜嫩,蛋黄更有弹性。”

  侯剑锋心想:“家乡自然环境优越,适合搞养殖,何不在野鸡养殖上下点功夫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他了解到,野鸡与普通鸡不同,具有好动、少吃多餐、只吃五谷杂粮和野菜昆虫等习性,“更独特的是,由于野鸡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较普通鸡种发达,抗病能力极强,几乎不会生病,更无需注射抗生素。这不正好迎合了当前的市场吗?”

  从事新闻工作一年多的他,看到一起又一起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注水肉、瘦肉精、人造鸡蛋事件,感到冰天雪地般的寒心。“餐桌上每日三餐的食物令人震惊,这不正好是我的机会吗?说干就干!”为学习养殖技术,侯剑锋跑遍了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多个养殖场,不求报酬为养殖场免费打工,一天工作13个小时,饿了就吃馒头蘸辣椒酱充饥,困了就在鸡舍打个盹。

  “最苦的是,前期野鸡苗要求室内温度在38℃左右,每天得在高温鸡舍里照料鸡苗,这才知道什么叫汗如雨下。”回想当初的创业经历,侯剑锋虽然感慨万千,脸上却浮现出无比欣慰的笑容。

  苦学三个月后,他开始引种试养,没有场地,就求助村里本家亲戚,租借几间旧房,开始养殖生涯,还给自己取名叫“山人”。没想到,朋友们都说不错,鸡崽也在慢慢长大,当收获第一颗野鸡蛋时,他彻夜未眠。

  B销售遇难题 包装咋解决

  野鸡蛋渐渐多了起来,可该怎么卖呢?他又开始犯愁了。

  因为野鸡引种成本高,为提高品质,侯剑锋从不用饲料,纯粮食喂养并辅以青菜,而野鸡产蛋量为三天一枚,不如蛋鸡产蛋量高。“养殖成本高,价格相应就高,又属于生鲜类,存放时间不宜过长,而且当地消费水平不高,销售就成了一大难题。”侯剑锋这才深刻感受到创业的不易,为此他跑遍了周边县市,遭遇无数白眼,直到遇见从事特种养殖销售代理的白先生。“当时,我们一拍即合,他负责销售,我负责生产,规模越做越大,2011年成立了山人养殖专业合作社。同年,新的养殖场竣工,那天,我发现父亲的脸上也有了爽朗的笑容”。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侯剑锋开始着手在管涔山腹地数百家农户中进行调查和筛选,挑选合格的养殖农户成为合作供应商,他提供鸡苗和先进的科学放养培训,塑造野鸡原始生长的天然环境,让科学和自然撞击出生态的结合产物。如此一来,在提高野鸡蛋质量和数量的同时,也让农户多了一条增收的门路。

  2015年,侯剑锋步入而立之年。可就在事业顺风顺水之时,突遇经济下滑,销售渠道开始萎缩,农户们望着一颗颗野鸡蛋,心里像被浇了凉水,产生抱怨情绪。这让侯剑锋有点不知所措。最终天道酬勤,去年夏天,神池县挂职副县长王宝龙到养殖场考察,了解到了他的困难,俩人开始一起谋划如何卖野鸡蛋。

  “吕梁山区几个县的挂职干部想搞个吕梁山货网上年货节,你来参加吧,一起努力帮你解决野鸡蛋销售的问题。”王宝龙的一个电话让侯剑锋喜出望外。“早就想试水电商,却苦于没有头绪,这下好了,不仅帮到了我,更帮助了合作的农户,让他们也能重拾信心”。

  然而,网上销售和传统渠道销售不是一码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包装问题,野鸡蛋要经历长途物流的考验。得知此难处,王宝龙对他说:“我们去浙江遂昌考察时,曾见过人家的 包 装 , 你 可 以 借鉴。”于是,包装的问题解决了。

  新事物总是让人激动不已,接单、打包、发货……

  如今,小团队已建立起来了,几位好学肯干的年轻人意气风发,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那股不怕碰壁的干劲让侯剑锋很是兴奋。

  他告诉记者:“地处贫困县的我们无法和大城市比,信息、技术、物流、资金、市场……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希望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让这群想在家乡打拼事业、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的年轻人能少撞墙碰壁。大家的建议和帮助、视野和认知、渠道和信息,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最最宝贵的东西。”

  是啊,人才返乡创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政府也要千方百计在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上做好服务,才能真正形成精准扶贫。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