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以来,虽然有中秋、国庆双节效应,但猪价并没有大涨,反而有一定程度回调。节后,猪肉消费将逐渐进入冬季传统销售旺季,加之元旦、春节等节日将相继到来,在第四季度里猪肉价格是不是能再次强势上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消费需求远不如人们预期,目前猪价整体小幅回调符合节后市场运行规律,但在产能一时难以恢复,供求缺口依然存在的情形下,后市猪价仍将在高位区间震荡前行。
产能深度调整
猪价淡季逆袭
近3年来,由于猪价长期低迷,养猪亏损,不少中小散户退出,规模养殖场也纷纷下调产能,导致生猪存栏量持续减少;今年3月下旬以来,生猪出栏量锐减,市场供求失衡状况开始凸显,猪价触底反弹,进入上升周期,“猪周期”拐点终于到来。
七八月份以来,生猪市场的供求形势更加紧张,猪价涨势更为迅猛,从7月份第二周开始,全国猪价普遍进入“9”元时代;8月上中旬猪价反弹速度更快,再次刷新了近年来的价格新高,有的地区甚至突破每斤10元的历史最高点。但进入9月份以后,虽然有中秋、国庆双节的备货效应拉动,但由于节日消费需求远不如预期,猪价没有出现大涨,反而一些地区呈现一定程度的震荡回调。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目前猪价回调,但依然在高位区间运行。而此轮猪价累计涨幅较大,是生猪产能持续调减后的结果。据农业部监测,8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为38575万头,虽然较7月份增加了37万头,但仍比去年同期减幅达10.4%;目前,能繁母猪已经连续24个月下滑,下降至3860万头,8月份比7月份再度减少16万头,比去年同期减少14.2%;目前全国生猪与能繁母猪存栏量均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能繁母猪存栏更远远低于农业部确定的4800万头的市场预警线。
而生猪产能大幅下降则是养殖环节较长时期亏损后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
供求缺口仍在
后市高位震荡
9月份以来,高校相继开学和接连而至的中秋、国庆双节,按照常理,“开学季”和节假日消费一定能拉动猪价大涨,然而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猪价并没大涨,反而呈现一定程度的回调,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猪价在每公斤17-18元之间震荡徘徊。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五六月份猪价走势超出人们预期,七八月份大涨不仅透支了后市行情,而且增加了部分养殖户压栏的信心,不少人认定中秋、国庆双节猪价一定会好,将本应出栏的大猪囤于圈内,致300斤以上的压栏大猪增加,造成节前不得不集中出栏抛售,由于今年节日消费远不如预期,加剧了猪价回调幅度。
针对后期走势,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猪价整体回调符合节后市场的运行规律,但随着价格的过度下跌以及抛售的结束,预计10月中旬开始猪价将出现止跌回涨态势。由于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着猪价的未来走势,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然偏低,又一时难以很快恢复,必然造成猪源缺乏,补栏不足,从而影响到后期的育肥猪供应;加之,冬季是传统的消费旺季以及元旦、春节等节日的相继到来,生猪市场供应趋紧局面将更为明显,在第四季度,猪价高位震荡已属必然。
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养殖周期所限,从母猪补栏到对应商品猪出栏需要1年左右时间,当前能繁母猪存栏偏低,必然造成仔猪缺乏,补栏不足,育肥猪预期出栏量不会明显增加,从而可以推断,短期内生猪供应偏紧局面难以改变。
从消费方面看,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涨,但消费动力明显不足,替代渠道的多元化,对猪价拉动作用逐渐弱化,甚至出现“逢节必跌”的反向局面。
专家认为,节假日及季节性消费需求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猪肉消费的增加,但并不一定能拉动猪价上涨。因为,目前满足消费面需求的渠道很多,除了有可以替带的鸡、鸭、鱼之外,还有冷冻肉,国家每年到了节假日都会投放一部分储备肉,这部分就会缓解消费面供给紧张局面。因此,随着形势变化,消费需求若不是十分强劲,对于猪价的拉动作用是很有限的。加之,近年来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终端需求疲软,节日效应逐渐弱化,“逢节必跌”趋势明显。
总的来说,在供给与需求博弈中,供给面缺口和需求面疲软从根本上决定了猪价的上涨态势,进入11月份后猪价震荡调整的幅度或许会更大。
遵循市场规律
防止大起大落
猪价在CPI中占据十分之一权重,因而常被称为通胀的“晴雨表”。现在猪肉价格上涨,人们开始担忧通胀会卷土重来。专家指出,本轮猪价上涨,是前期市场价格长期低迷、养殖户严重亏损后的产能大幅度调整引起的,具有恢复性和补偿性特征,是市场机制合理作用的结果。未来猪价不会出现类似于2011年的暴涨行情,由此导致的通胀预期非常有限,无需过度解读和干预。
在过去半年,涨势迅猛的猪肉价格成为拉动物价上涨中最主要的因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猪肉价格较4月中旬上涨19.6%,影响CPI约0.64个百分点,导致8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也创下一年新高。然而,进入9月份,生猪价格上涨乏力,业内预测CPI将回落至2%以下。目前猪价已停涨回调,猪肉价格上涨带动的CPI回升基本告一段落。
就今年而言,猪肉能否带动CPI同比明显上行主要取决于第四季度。不过,从供求形势分析,目前生猪产能调整已经见底,淘汰母猪量明显下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幅已连续4个月呈收缩态势;由于猪价进入上行通道已有5个多月,养殖利润明显好转,生产正在理性恢复,后期如不发生重大疫情,生猪供求大体处于紧平衡状态,不必过于担心保障供给和通胀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多数农产品已走出短缺时代,伴随而来的是农产品区域性、阶段性卖难,不少农产品出现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问题。所以,农产品不是越多越好,2014年猪肉市场惨淡的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学会干预过剩,建立农产品紧平衡的市场调控理念是实现农业从过去“生产导向”跨越到新时期“消费导向”的重要举措。当前,猪价上涨说明过剩产能已基本被淘汰,为实现猪肉市场紧平衡提供了机遇,这种上涨对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好处。
在“猪周期”始终存在的情形下,供需博弈带来的风险也如影随形。因此,要使生猪价格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一方面要保持产业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不断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另一方面,面对近年来农产品普遍过剩的现状,要遵循市场规律,合理安排生产,避免盲目跟风,这样才能尽量减缓周期性波动,防止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