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生猪行情始终低迷,尽管温暖的春风已经让各处呈现出一片春回大地的景色,但是冰冷的猪市却令养猪人犹在寒冬。在关于猪价低迷原因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行业人士把原因归结在产能过剩这一因素。产能过剩已经成为2015年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在今年的两会上,关于产能过剩的讨论仍然火热。但是可以看到关于产能过剩的“重灾区”还是在能源领域,能源领域的产能过剩有着复杂的内因、外因,正如同委员代表们所言,化解产能过剩的首要问题,是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必须彻底抛弃“拼投资、拼规模”的老路,低效产能坚决不能再要,重复产能也坚决不能再建。“拼投资、拼规模”这样的字眼再往前几年,不正是企业家们充满斗志的口号吗,如今却已经成为了产能过剩的罪魁祸首。这样的情景不由得让人警醒,其他正“拼资本、拼规模”的行业难道不正是在步能源产业的后尘吗?
对于农牧行业而言,产能过剩这颗苦果的滋味相信每一个行业人都已经尝到了,从奶农倒奶到屠杀母猪再到近期爆料的内蒙15万吨萝卜滞销的新闻,产能过剩的危机如同一根紧紧绷住的丝线,只要有一个锐利的触发点,带来的损失可能还会更大。
对于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各位委员代表也纷纷各抒己见,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徐州市市长朱民:淘汰落后产能,核心问题就是打破利益藩篱,严格把好环保关、能耗关,该淘汰就坚决淘汰,不能姑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市委书记宋国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倒逼机制加快调整与转型。要引导企业主动调结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有前景的行业。
总结起来两个字,一个“改”,一个“转”,要么是“痛改前非”,要么是“壮士扼腕”。农牧行业与能源行业不同,能源行业的过剩是因为大环境要求能源的革命,所以“转”是关键;而对于农牧行业来说,还有大量的资源尚未被开发,产能过剩更多的表现为产能开发不均衡、产能开发水平低级,所以“改”才是题中之义。
怎么“改”?笔者认为农牧企业应该建立差异化市场思维,改变传统的种植-批发/零售的单一模式,更多的与信息化的市场相结合,采用模式上的创新突破产能过剩的困局,做好专而精的市场定位,避免同类产品恶性竞争造成的营销困局。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关注农业,每年都会体现国家的大政方针。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是这么说滴“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是啥意思?就是说明农业是基础产业的地位始终不变,但是眼界要放宽一点,路子要放广一点,步子要迈的适中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