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与消费者对牛奶方面的信息很感兴趣。两年前记者提问澳大利亚政府是否会限制中国旅游者在澳购买奶粉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不限制,这个消息在网上的阅读率特别高,令我吃惊。
最近几篇中国的报道都提到中澳自贸协定将可能冲击中国乳业的发展。当然评论者并未将自贸协定的乳业条款说得太消极,但给读者的印象好像是自贸协定会威胁国内生产商。而我认为,自贸协定带来的是积极的压力和双赢的道路。今天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的食品业队伍专家想就此进行更全面妥切的分析。
冲击波究竟有多大?
首先了解具体的出产和消费情况,这会会帮助我们对乳业有个基本的客观认识。中国乳制品特别是液态奶的消费人数逐年上升,2011年的城镇人均液体奶的消费为13.7升,2012年36个大中城市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26.79千克。无论从哪方面看,中国都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需求十分旺盛。但即使哪一天全澳洲人突犯乳糖不耐症,澳大利亚的全部乳制品都送到中国来,也满足不了一两个省市的需求(澳大利亚液体奶的2013年人均消费量为107升,但总人口只有两千多万)。
2013年的中国进口乳制品总量相当于1000万吨的原料奶,占中国国内产量的27%和全球总进口量的11%。进口产品主要用来制作婴儿配方奶粉、酸奶、UHT奶及乳制饮品。虽然中国是澳大利亚奶制品重要的出口市场,但2013年中国的进口乳制品的比例中,澳大利亚才占5%,中国人民人均喝不到一小杯。
那么关税豁免的冲击波有多大呢?当中澳自贸协定开始生效后奶制品关税会每年递减,这是中国政府考虑给当地企业足够适应的时间。因此,婴儿奶粉四年内、液体牛奶九年内、普通奶粉十一年内豁免关税。加上今年的筹备时间,那就是五到十二年的适应时间。换句话说,今年喝婴儿奶粉的娃娃们等澳洲的乳制品全部豁免关税时都快小学毕业了。这种慢性的波浪连最小心的冲浪者也不会害怕。
竞争才是硬道理:
这次自贸协定充分体现了一个经济道理,乃自由贸易不仅是免关税,亦是增加两国国内市场的竞争。这是我所想说的积极的压力,这两方面都会给消费者与国民经济带来好处。乳业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十年前澳大利亚的乳业由小农场经营,由于市场与价格放开促进了整个领域的巩固发展,如今澳大利亚的牧场规模变大,生产更现代化,品质更好,产品多样,乳制品的出口集中在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奶酪,婴儿配方奶粉和功能性原料粉等。这与新西兰的大宗奶粉出口并没有冲突。
中国乳业增值链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成本高。有时连进口的饲料都比国产便宜。中国西部本来应该是牧业的重要饲料基地,但国内后勤运输成本高,造成本国饲料比海运到中国东海岸的饲料贵,或者到岸时比国内运过来保存的更新鲜。想降低国内牛奶生产成本可以扩大进口饲料渠道(目前来源国较有限制)以加强价格竞争。也可以考虑国内运输交通体制一些变化。
中国乳业网也提出: 澳大利亚零关税乳制品渐行渐近,我国本土原料奶生产成本高的劣势会更加凸显,龙头企业可以借此契机与外资乳企积极竞合,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这也能够倒逼我国乳业尽快自强。
实际上,这种中澳乳业的技术合作七十年代末已起步。当年澳大利亚的专家协助中国建立现代化的奶牛场(如湖南南山)。由于产量高、检疫安全,这些年来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的乳业大企业进口奶牛的主要来源。每年约几万头澳大利亚奶牛到中国定居谋生。这样很明显体现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及共同处。
真正的压力是什么?
澳大利亚如此小的市场份额,尽管将来大大增加也难算得上销售压力。真正对国产(含中外合资的)厂商造成压力是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绿色品牌的期望。众所周知,前几年国内的乳品安全问题是造成进口牛奶特别是婴儿配方奶粉的需求。进口产品一般会比国产的贵一些。许多国产的产品也有一定的进口奶粉原料含量(除了巴氏杀菌奶之外)。澳大利亚的出口商很愿意出口牛奶包括鲜牛奶到中国,因为中国消费者愿意付比澳大利亚国内更高的价格。市场上的澳大利亚绿色品牌乳制品给中国国内厂商和负责安全生产的部门增加了积极的压力。
最后一点,中国有实力的乳业厂商忙着研究在国外的投资。澳大利亚缺乏农业方面的投资,中国企业想扩大市场、提高技术,在澳大利亚投资是自然的选择。况且,中澳自贸协定生效后会给在澳生产的中国投资者更好的销售渠道与产品多样化的机遇。
总而言之,中澳自贸协定是双赢的合作,在乳业其积极作用应加一个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