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散养柴鸡蛋、农家自养柴鸡蛋、山泉水土鸡蛋……越来越重视营养的今天,各式各样柴鸡蛋层出不穷,它们打出“散养”“天然”“绿色健康”等诱人的旗号,纷纷占领各大商超柜台,甚至把普通鸡蛋挤得无立身之地。眼下,满城尽是柴鸡蛋,普通鸡蛋反倒少见了,这正常吗?在本市绝大部分畜禽都规模化集中养殖的当下,哪儿来的这么多柴鸡蛋?
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改换包装,偷换概念,玩“障眼法”以普通鸡蛋冒充柴鸡蛋,已成行业潜规则。消费者花高出普通鸡蛋三四倍的价格买来的柴鸡蛋,往往不过是“化了妆”的普通鸡蛋罢了。
1万吨柴鸡蛋满商超
15万吨普通蛋难见面
记者走访了新世界、美廉美、超市发等大型超市及城郊农贸市场后发现,鸡蛋专柜上,柴鸡蛋不论品牌与数量均明显超过普通鸡蛋。
很多消费者也察觉到了这样的怪现象。“您去超市看吧,全装盒里卖,好几十块钱一盒,一水儿的‘散养’啊,‘有机’啊。”家住崇文门地区的市民黄思良说。
记者跟随他来到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果不其然,货柜上“农夫土鸡蛋”“乡野柴鸡蛋”“土老帽笨鸡蛋”……琳琅满目,粗粗一数,30来种。而普通鸡蛋,在货柜拐角处才发现,只装在五个白塑料箱中,想货比三家,对不起,没有。
再一问价,普通鸡蛋近期徘徊在5元一斤左右,而柴鸡蛋大都是这个价格的两三倍。
“邪门儿了,普通鸡蛋都哪儿去了?”黄思良的抱怨,引起周围不少大爷大妈们的共鸣。
这话问得切中要害。来自市农业局的权威统计显示:北京市民每吃10枚鸡蛋中就有6枚产自京郊。去年,全北京蛋鸡存栏1628万多只,一年产下17.5万吨鸡蛋;而其中散养柴蛋鸡仅占一成左右,由于柴鸡产蛋率低,所以本地柴鸡蛋总量只有1万吨左右。
普通鸡蛋15万吨,柴鸡蛋1万吨,可为什么市场上见到的情况反而是柴鸡蛋更多呢?那15万吨普通鸡蛋哪儿去了?
普通蛋乔装改扮
障眼法身价翻番
这个困扰着黄思良等众多消费者的鸡蛋不等式,究竟如何解开?
记者循着包装上的电话,顺藤摸瓜找到位于昌平区的一处养鸡场。
这处养鸡场就盖在大院里,刚到院门口,气味已熏得人不禁掩住口鼻。鸡舍里暗淡无光,走进去一瞧,密密麻麻满是铁鸡笼。笼子狭小,鸡在里面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一天到晚只能低头吃食。
场主告诉记者,一排鸡舍里养着8000只蛋鸡,“每天能产近万枚鸡蛋,根本不去推销,天天有人上门收蛋。从我这儿每个鸡蛋五毛钱全收走,回去一包装,就成柴鸡蛋了,四五倍的价钱往上翻。”场主坦言。
不一会儿,收鸡蛋的货车果然来了。车斗里垫的是他们的包装箱,记者一看,满眼“散养”“山泉”“原始”等字眼。
开车的小伙子说干这行六年了,眼瞅着自己的老板发了大财。60枚包装的这种所谓柴鸡蛋,在超市一箱卖75元左右,而进价顶多30元。
还有使“障眼法”的。记者在郊区采摘园里亲眼看到了散养鸡,园主说是柴鸡,可买回家一炖,肉质松烂,根本不是柴鸡。第二天再去,同一园子竟又冒出两只“柴”鸡,主人仍称“养了一年多了”。拿前一天的事对质,他才承认,鸡都是旁边蛋鸡场淘汰下来的,所谓柴鸡蛋都是冒充的。
柴鸡蛋期待国标
法规空白需完善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一些摊主面对假冒柴鸡蛋的事辩称,自家蛋鸡的品种本是柴鸡,只不过养殖方式不是传统的散养而是集中圈养罢了。
对此,记者翻阅了农业部门的相关资料,竟没有找到相关的条文。请教农业大学相关专家才知,柴鸡蛋的确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国家出台了一些无公害的鲜鸡蛋标准,主要偏重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考虑,而对于目前市场上名目繁多的笨鸡蛋、土鸡蛋、农家蛋、草鸡蛋、高营养蛋等还没有具体标准。
“聪明”的商贩,正是钻了这样的法规空子。对此,北京君永律师事务所律师宋君亮表示,这属于商业欺诈。
呼唤老太太鸡蛋回来
为特需人群保留散养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到明年本市90%的蛋鸡和95%的肉禽,都将实现规模化养殖,这主要是考虑到卫生防疫等因素。集中的规模化养殖,便于疫情的防控与管理。这意味着,本市柴鸡蛋的产量会进一步减小。但该负责人也表示,不会因噎废食,全面取消柴鸡蛋。“真正的柴鸡蛋有它的市场,病人孕妇等特需人群,确实很青睐它。”该负责人说。
农业专家介绍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副产品相对还不丰富,鸡蛋也不例外,很多都是农村老太太自己养鸡产蛋,产量很有限。为了提高产量,本市开始推广规模化的鸡笼饲养模式。蛋产量确实提高了,可蛋鸡越来越不见太阳,喂的饲料也都千篇一律,因此有了很多市民都提出来的鸡蛋口感下降等问题。
如今,产量不是问题了。口感、营养成了人们注重的第一要素。一些专家也开始呼吁,是否可以适当恢复当年的“老太太鸡蛋”,满足市民的需求。对此,市农业部门正在本地特有的“北京油鸡”身上搞试点,尝试着摸索一套适合目前条件的散养模式。眼下,密云、昌平、大兴、房山等区县都在饲养“北京油鸡”。
短评
“柴鸡蛋”缺的是诚信
年产1万吨的柴鸡蛋堆满商超;年产15万吨的普通蛋消费者却难见一面。高价柴鸡蛋买回来一尝并无过人之处,原因在于蛋里缺了诚信。
完善法规固然重要,但职业操守更为重要。“童叟无欺”,是中国传承千百年来的买卖之道,也是众多老字号数百年来屹立商海不倒的法宝,时至今日仍不过时。
可就有这样的一些商人,为眼前小利所驱动,把诚信的信条抛到九霄云外。然而,“李鬼”的把戏不会总得逞,终会被识破,被唾弃。最后导致的必然是人们对整个市场的诚信失去信心,那样一来,大家都是受害者。奉劝那些仍心存侥幸的商家,早早放下损人害己的伎俩,重奉诚信为圭臬,只有这样才是长久之计,才能把生意红红火火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