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禽及产品 » 正文

蛋鸡业: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8-18  

  一 当前我国蛋鸡业现状分析

  2013年蛋鸡行业跌人低谷,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种:供给增加、消费下降、信心不足。

  1 供给增加

  基于国内人口总数和人均消费量统计分析,当前国内市场共需商品代蛋鸡12亿只,以此推算父母代蛋种鸡的年度更新量和需求量分别为1 500万套和2 100万套,祖代蛋种鸡的年度更新量和需求量分别为25万套和36万套。

  而国内蛋鸡行业的实际哄应量是祖代蛋种鸡69万套,父母代蛋种鸡4140万套,可实现33.12亿只商品蛋鸡的产能,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严重供过于求。

  可即便是在这样的行业现状之下,国内主要蛋种鸡企业的引种量仍居高不下。据相关部门统计,过去两年国内各祖代场的种鸡数量增幅从22%到130%不等,2010年至2013年国内规模最大的前六家父母代蛋种鸡场的存栏量增加量从15万套到121万套不等,共计增加了238万套。这直接导致全国的商品蛋鸡存栏增加了2亿多只。

  2 消费下降

  从2013年江浙沪地区出现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开始,公共媒体的大肆报道和一些专家的夸大宣传,使得广大消费者对包括鸡蛋在内的禽产品散而远之,而鸡蛋消费的下降导致库存增大,价格下滑。迄今为止,家禽业累计损失已逾千亿以上。

  另外,鉴于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接受程度,与国外淘汰蛋鸡无人问津相比,以往国内的淘汰蛋鸡可以卖出一个相对较好的价钱,对于蛋鸡养殖户而言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来源。但近三年来淘汰蛋鸡的销軎价格逐年走低,据统计2011~2013年淘汰蛋鸡全年的平均价格分别为5.48元/斤、4.28元/斤、4.09元/斤,降幅较大。养殖户因收益减少而延迟淘汰,并直接影响了养殖户进雏和补栏的积极性,从而导致2014年全国商品蛋鸡存栏较2013年下降了10%~15%。

  3 信心不足

  2004年以来国内的H5N1流感几乎是每两年流行一次,严重困扰家禽养殖业,暂无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2013年新增了H5N2流感,让惨淡的家禽业更是上加霜,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

  二 未来我国蛋鸡业的养殖主体

  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首先应该明确今后谁是蛋鸡养殖的主体?

  国外有两种蛋鸡饲养模式可供借鉴,一种是以大规模、集约化饲养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模式,另一种是以家庭式、自动化为主要特点的欧洲模式,就国内目前的蛋鸡养殖现状而言,存在饲养技术水平低、环境治理难度大、疫病防控技术差、劳动力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因此欧洲模式更适合当前的中国市场,而商品蛋鸡的饲养主体将是农民。但次农民非彼农民,是有经验、有技术、有资源的新型农民。其典型标志就是兼投资者、经营者、操作者三者合一,户均饲养规模在1万只商品蛋鸡以上。

  在明确农民是蛋鸡养殖主体的基础上,建议实行“12139+111”配套养殖模式,具体是指1户农民、2栋鸡舍、1万只商品蛋鸡以上、1个乡镇30万只蛋鸡,1个县市90万只蛋鸡,与此同时1个乡镇配套1个育雏场、1个县市配套1个饲料厂、1个省配套1个4000万孵化能力的孵化场,制定并形成适合国内环境的区域化养殖规划和专业化的配套养殖模式,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适合今后蛋鸡行业发展的区域化自主供给。

  三 蛋种鸡企业的发展之路

  1 六化方向

  未来蛋种鸡行业将会出现以下六种发展态势:一是国产化趋势,从环境、目标、模式、疾病和资源等方面培育适合国内市场的蛋鸡品种;二是规模化饲养,三是标准化配套,包括温控设备、喂料系统、通风设施、饮水设备和清粪设备;四是专业化生产,建立起包含雏鸡、种鸡、蛋鸡、孵化、饲料、食品等环节的蛋鸡产业链;五是区域化供给,包括鸡蛋供应区、蛋鸡养殖、种鸡供给以及饲料供应的区域化;六是合作化发展,涵盖生药企业、育种公司、种鸡企业、饲料企业、食品公司以及蛋品企业,实现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

  2 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的模式是“公司+家庭农场”,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在蛋鸡行业指的就是新型农民。农民专业从事养殖环节,种鸡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实现产业链紧密链接,以流动蛋鸡超市的形式带动养殖户致富。其目的是每只鸡多产1—2公斤鸡蛋,每公斤鸡蛋多卖2毛钱。

  最终目标是实现“三高一平衡”,其中“三高”是指高产出,商品蛋鸡的生产性能高;高效率,各代次的利用率高;高效益,整个行业利润高;“一平衡”是指供需基本平衡,按商品蛋鸡不同季节需求量,匹配各代次数量比例。从而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计划生产,引领中国蛋鸡行业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