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伴随着黑龙江省建设全国优质奶源基地的步伐,众多国内外大型乳企都视黑龙江省为重要的奶源基地,相继涌入该省兴建牧场、建设生产线,龙江大地正上演着一场奶源争建赛。
雀巢、伊利、蒙牛、光明……如今在龙江大地,这些国内外乳业巨头的身影频频闪现。
目前,全国排名前10位的乳品企业在该省投资建厂的有7家,世界排名第一的乳企雀巢公司也将该省作为奶粉生产的主要基地。该省本土乳业龙头企业完达山、飞鹤等也不示弱,自建奶源基地紧锣密鼓。
龙江大地正在上演奶源争建赛,龙江奶业的发展步伐将因此走得更稳、更快。
以优质奶源面对国际竞争
近几年,尽管国内外奶业形势不断风起云涌,但该省始终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努力将该省打造成全国优质奶源基地,推动该省从奶业大省迈向奶业强省。
奶源好,奶才好。奶牛养殖是乳制品加工业的第一个车间,如果第一车间产品不合格,下个车间、下道工序很难生产出好产品。
虽然该省奶业整体规模比较大,但奶牛养殖一直存在着小、低、散的问题。养殖规模小而分散,经营管理粗放,养殖技术水平低,农户饲喂奶牛多以粗饲料“老三样”(玉米、豆饼、麦麸)为主。这种薄弱的奶源基础导致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生鲜乳质量安全风险大,奶业整体竞争力较弱。
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德胜谈到,现在我们的奶业竞争已完全是国际化的竞争。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欧洲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奶业已发展成熟,而我们的奶业正处于成长期。现在国际生鲜乳平均成本是2.5元/公斤,而我国是2.9元/公斤。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奶源,不把生鲜乳的成本降下来,不把品质提上去,那就根本无法与进口奶粉竞争。这逼着该省转变奶业经营方式,提高整体素质,走标准化规模养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建好奶源基地。
近几年,黑龙江省出政策、给补贴,不懈推动该省奶业从千家万户养殖模式向适度规模化养殖转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省各级畜牧兽医部门也积极建设奶源基地,从源头上提高奶牛养殖业生产水平,增强该省奶业竞争力。
2013年,黑龙江省投入2亿元,吸引社会投资21亿元,开工建设45个单体1200头以上的现代化奶牛场。今年省政府再投入13亿元,吸引社会投资47亿元,新建100个存栏1200头规模的标准化奶牛场。145个示范奶牛场全部投产运行后,将新增高产奶牛17.4万头,平均单产8吨以上,年生产优质原料奶140万吨,实现产值63亿元。届时,龙江奶业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大步向前。
规模饲养通过科学管理,不但会使奶牛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单产水平也会明显提高,富裕县塔哈镇理建村鸿顺奶牛养殖基地自2010年建设以来,基地奶牛存栏500头,日销生鲜乳3.5吨。像鸿顺这样的奶牛养殖基地,已经在该省普及开来。截止到2013年末,全省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小区(场)已达692个,奶牛饲养量为40万头,占全省奶牛存栏总量的20.8%;存栏100~299头专业合作社及大场大户599个,奶牛饲养量为12万头,占存栏总量的6.3%。专业化养殖小区、现代化牧场、专业合作社正逐渐成为该省奶牛养殖业的主流,该省奶源基地的基础更加雄厚。目前,该省奶牛养殖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唯一一个采用全群纯种荷斯坦奶牛进行原料奶生产的省份,经过50多年的改良和选育,形成了具有龙江本土特色的优质高产荷斯坦种群。到2020年,全省奶牛存栏总量达到30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奶牛平均单产超过7吨,牛奶产量达到1050万吨,原料奶生产实现产值400亿元,乳制品总产量达到500万吨,销售收入实现1000亿元。
龙江大地上演奶源争建赛
“黑龙江省处于世界公认的黄金奶牛带,有发展奶牛养殖业的天然优势。近几年,黑龙江省已建设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奶粉生产基地,这为伊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基础。目前,伊利已将黑龙江省作为高端产品的主要基地,在肇东市、林甸县等地建设3个奶牛养殖场,4个乳制品加工厂,专门生产婴幼儿配方粉。未来伊利还将在黑龙江省建设更多的奶牛场和加工厂。”国内著名乳制品生产企业伊利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伊利的想法也是众多乳企的共识。记者从省畜牧兽医局了解到,国内著名乳企蒙牛已在该省建设3个乳制品加工厂,主要生产“特仑苏”等高端产品;2012年8月,国内大型乳企贝因美投资1.5亿,在安达市建设优质奶源保障项目一期工程。时隔一年,2013年8月,贝因美又投入资金1.3亿元,实施“优质奶源保障二期项目”。
黑龙江省乳企更是凭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千方百计自建奶源,为企业发展建设稳定的“大后方”。据统计,目前,全省乳企自建存栏300头以上的牧场(小区)320个,存栏奶牛23.8万头,占全省奶牛存栏总量的8.5%。
谁掌握奶源谁就是王者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可谓我国奶业发展的分水岭。此前,我国奶业高速发展,“先打市场,后建工厂,奶源靠抢”的运作模式成为主流。这种忽视奶源建设的情况持续多年,直接导致了2004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等奶业的“地震”,最终造成国内乳制品生产企业过于依赖进口奶源,国内奶牛养殖业遭受打击。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内乳企痛定思痛,开始掀起了建设奶源基地的浪潮,目的就在于保证产品质量、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2013年下半年以来蔓延全国的“奶荒”,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我国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欠账太多。我国原料奶缺口大概在300万吨左右,其中80%—85%都来源于新西兰。2013年8月,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爆出肉毒杆菌质量事件,因此新西兰奶粉进口受阻,这倒逼国内一些长期依赖进口原料奶的乳制品企业和食品企业不得不重新寻找奶源,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国内奶源基地。
伊利乳业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不断升级奶源基地建设,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已有50多年历史的该省飞鹤乳业打造了一条从奶源到终端,完全自主掌控的全产业链。目前飞鹤乳业自建奶源基地提供的原料奶,已占企业原料奶总量的90%以上。
飞鹤乳业奶源负责人认为,企业自建牧场,自主掌控奶源,才能确保原料奶的安全和可靠,还能将价格的被动地位转为主动,从而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更廉的产品。反之,乳企不重视自有奶源基地建设,仅靠纯买卖关系的合同,很难完全控制奶源的数量和质量。
专家指出,当前,中国乳品行业贸易逆差在迅速增大,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22.7%。中国乳制品进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在中国的乳制品市场上,“1+4”(中国+欧盟27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国际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这将改变中国奶业的游戏规则。未来谁掌握奶源越多,谁在今后的竞争中就掌握话语权,谁就是王者。
奶源强奶业才会强
在消费者更加看重奶源质量的今天,奶源好,奶才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尤其当下乳业兼并浪潮即将开启的背景中,奶源基地的意义更加重要,因为其不仅关乎企业的生死存留,而且关乎未来发展空间。
黑龙江省打造优质奶源基地的实践表明,奶源是奶业发展的基础,奶源强,奶业才会强。目前,该省有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62家,约占全国的1/10,年加工鲜奶能力达到1004万吨,产能居全国第一。2013年,全省奶粉产量60.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8%;婴幼儿配方粉产量28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0%;全省乳品加工业产值达4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34.5亿元,上缴税金近20亿元。双城、安达、杜蒙、克东等一大批乳业大县,地方财政收入的50%~70%来自于乳品加工企业。乳品加工业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有力地支撑了食品工业发展,已发展成为该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柱产业。
今后,黑龙江省将利用3~5年时间,引导扶持乳企建设一批高产、高效、优质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奶牛场,从源头上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为乳企提供充足原料供应。并以乳企为龙头,带动整个奶业产业链的发展,提升该省奶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