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美国疯抢奶粉,瞬间扫空超市货架”……近年来,华人海外抢购奶粉已成一景,国外一些大超市甚至不得不推行起限购令。不过,反观国内超市中洋奶粉的价格,这样的景象也就不奇怪了。洋奶粉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涨价后,价格不仅仅是超过原产国,更已超过欧美,完全“称雄世界”了。到底是什么在助长着洋奶粉不断涨价的气焰?
价格虚高:平均毛利率高达40%到60%
一罐在其本国售价为100元人民币左右的洋奶粉,越洋来到中国后售价却将近300元。婴幼儿奶粉在中国妈妈面前变成了高端奢侈品,价格高得让国内大部分家庭难以承受。
高级乳业研究员宋亮表示,2008年之后,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国产奶粉直接退居到三线以下城市,进口奶粉基本上把一二线城市80%以上的份额控制住了。
自2008年开始,洋奶粉集体涨价,仅最初三年中就有四次集中调价,多家洋奶粉都参与其中。这也导致国家发改委在2013年对多家洋奶粉开出6.7亿元的反垄断罚单。
如此高价的洋奶粉,事实上成本几何呢?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洋品牌奶粉分为原装进口和大包分装两种。据悉,原装进口洋奶粉的报关价一般在50~60元之间,如果加上税和运费,每罐国外生产装罐的奶粉在中国的零售价最多也就70多元,如果是通过大包粉形式进入中国的,每罐的生产成本更低。
业内人士分析,不论是在哪里生产、包装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原料都是基本粉、乳清粉和乳糖,然后加入微量元素。如今这些原料都是全球化采购,其生产性成本都和国产奶粉相差不大。宋亮表示:目前市场上国产奶粉的平均毛利率一般不超过20%,而进口奶粉的平均毛利率已高达40%到60%,有的甚至高达80%。
渠道复杂:层层加码致洋奶粉价格居高不下
一罐洋奶粉从海外工厂进入中国的零售门店终端,需经至少四个环节:首先是中国区的总代理,然后是省级经销商,再是区县的分销商,最后才到零售门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在中国的范围内,香港的价格要比内地便宜30%至40%。其中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因为香港地区小,不需要什么省级经销商、分销商,只有一个总代理,然后直接铺货到门店。
在内地,大超市是奶粉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但该渠道需要企业在产品卖出以前就付进场费。某品牌奶粉的代理商称,“大超市属于稀缺资源,然而费用太高,像沃尔玛、家乐福,没有300万进场费根本进不去。即使进去了,单店每月的陈列费要3000元,配备一名导购要3000元,再加上超市定期会要求增加的广告费、门店促销费、节庆赞助费等,一个月下来单家大卖场的费用就在8000元左右,如果不是特别主流的洋奶粉品牌,一个月的销售额不过3000元到5000元,等于赔本赚吆喝。大超市一年就给结两次款,这又会导致财务费用的攀升。”
另一方面,医务渠道需要耗费比较大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一般来说,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承受,其中大部分是外企,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买名单,通过医生或者护士长以10元至30元每份的代价买来孕妇在医院建档的资料、名单、联系方式,通过客服赠送试用装、发送促销信息;第二种被称为“轮奶”,婴儿出生尚未出院、一些妈妈奶水还不足的时候,一些医院会免费提供奶粉,一旦婴儿习惯了,换奶很难,而部分医院提供的奶粉是需要通过招标确定的。此外,一些奶粉厂家通过和医院合作,在婴儿出院时采取免费赠送奶粉赠品,或者优惠券等方式,一些管理不严格的医院,医生或者护士会直接推荐奶粉,以此获取回扣。
屡屡提价:国产奶粉缺乏实力,助长洋品牌气焰
有分析认为,洋奶粉屡屡提价的理由无外乎四种:成本论、配方说、关税论以及更换包装说。消费者不禁要问,这些提价理由能不能站住脚?
中国奶协原常务理事王丁棉分析:“奶业原料价格近期相对稳定,生产成本并不会涨太多。尽管销售和人工成本可能会略涨,但如果以此作为终端商品涨价的理由很牵强。”因此,成本说并不属实。据业内人士介绍,洋奶粉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体质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这些相对奶粉本身而言其实微不足道。因此以微调配方为名加价也不靠谱。也有企业以奶粉进口关税问题为涨价托辞。但实质上2012年年初关税回调,并不存在新负担。
如此,仅剩下“更换包装说”。事实上,像惠氏、多美滋等奶粉的新旧包装,除了盒子颜色深浅略有不同,产品外包装区别并不大。销售人员表示,尽管换了新包装,配方并没有改变,奶粉口感也完全相同。王丁棉近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国外同等的洋品牌,一罐900克的奶粉只有120元左右,而在中国要250元以上。还是因为国产奶粉的实力不够,才会受欺负。假使你实力强,定价权在你手里,如果洋品牌的市场份额只占10%到20%,它敢这么嚣张吗?”
并非可靠:洋奶粉也屡爆“质量门”事件
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7月17日公布的一期进境不合格食品名单中,来自荷兰和德国的8个批次洋奶粉,被判定不合格,并已被检验检疫部门销毁。
过去10余年里,洋奶粉“质量门”事件也频频被曝光。
2000年,日本雪印公司奶粉、低脂肪牛奶、酸奶等3种牛奶制品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造成1.5万名消费者中毒,所有产品被迫全部召回;2002年,惠氏、多美滋、雅培等品牌多种奶粉产品被曝出受污染、存在各种有害物质等问题,不得不进行召回或被大批销毁;2003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欧四国奶粉、牛奶、黄油、冰淇淋等乳制品内被检测出与DDT杀虫剂相当的致癌物质“二恶英”;2004年,美国美赞臣奶粉因阪崎氏肠杆菌奶粉超标被判为不合格产品进行销毁,并对消费者进行赔偿;2005年,美国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多批次被查出含碘超标,被迫进行大规模产品召回……
这些案例说明,洋奶粉的质量并非真的可靠,安全也并非100%有保障,它在生产、运输、销售等过程中仍然可能存在一些难以控制的问题。
此外,国内充斥着很多“假洋奶粉”。它们大多是国内贸易商在海外注册个品牌,然后返销回国内的。许多新西兰奶粉品牌就是采用代工模式,“这些代工奶粉品牌大都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没有注册地,没有固定代工工厂,工厂规模太小,代工量波动较大,配方研发能力不够等。”宋亮说。
不过,被称作史上最严的奶粉进口新规今年5月1日起实施。这一轮针对洋奶粉的整治主要就是瞄准海外贴牌代加工的假洋奶粉。宋亮介绍,“五一”新政实施之后,将有八成以上的“假洋奶粉”被淘汰。
网络代购:能省钱但也有不少风险
王丁棉表示,消费者热衷代购进口奶粉主要源自两方面,一是受困于国产奶粉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这是洋奶粉畅销中国、海外代购奶粉时兴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就是“水货”奶粉的价格优势。但是,奶粉代购市场的火爆也吸引了众多商人的投机,一些山寨品牌奶粉鱼目混珠,搅乱奶粉代购市场。
“2008年以前,新西兰的奶粉品牌只有5家左右,到现在已经飙升到20余家,这些增长品牌基本都是华人背后控制,找当地企业贴牌代工,专供中国市场。国人以为自己买到正宗进口奶粉,其实只是买了个‘洋马甲’。”王丁棉说。
与此同时,目前欧盟、澳大利亚对于奶粉出售、出口有着严格限制,网络上一些宣称“直接厂家供货”、“批发价”、“出厂价”,都是骗人的把戏。
另外,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饮食习惯、营养需求不同,适合国外婴幼儿的奶粉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宝宝;而且“洋奶粉”代购渠道复杂,产品真假难辨。此外,并非所有的洋奶粉都有过硬的质量,一旦发生召回,非官方渠道购买产品的维权之路“难于上青天”。
未来走势:国产奶粉质量可期大牌洋奶粉仍可能涨价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该方案由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制订,当中规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生产条件的企业,不发生产许可证;不能持续保持许可条件、不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的,实行限期停产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取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资质。对此,宋亮表示,在国际化发展大背景下,此举有利于推动企业走出国门,加快海外资源布局,提升国内奶粉资源保障供应。
另外,业内人士表示,政府从5月开始陆续出手的一系列动作,对国内有实力的婴幼儿奶粉企业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一方面先清理了资质不够的小企业,另一方面助推大企业伺机收购中小型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一系列整合真正完成后,选购奶粉时有利有弊。”他分析,消费者确实在市场上选购的奶粉质量可靠度会高很多,但与此同时,因市场趋于被大企业垄断,消费者对婴幼儿奶粉的议价权会因此进一步削弱,中国的大品牌洋奶粉价格现在已经是全球最高了,今后有可能还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