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价格快报 » 正文

我国肉蛋奶生产无明显过剩 《纲要》与实际生产和需求背离较大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5-28  

  5月23日14:00,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农户经济研究中心和畜牧大集网主办的第三期农经沙龙在北京金码大厦举办。本期沙龙的主题是“《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发布对农业产业的潜在影响”。

  参加此次沙龙的嘉宾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户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畜牧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王祖力,东方牧人传媒总经理、畜牧大集网总编辑胡文辉,畜牧大集网总经理、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王忠强,北京顺鑫农业鹏程食品副总经理贾雅丽,卓创资讯集团农业资讯分公司副总经理孙光梅,北京久朝医药投资集团董事长助理赵治宇,本来生活网华北分销渠道经理陈俊铮。

  沙龙就《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对涉及农产业的影响,我国畜禽产品消费空间、趋势变化、政策取向和企业的未来行为进行了报告和研讨。

  沙龙指出,《纲要》的颁布,对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沙龙认为,在食物与营养问题上,我们要坚持食物数量与质量并重、坚持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坚持引导与干预有效结合的原则。

  不过沙龙也指出,《纲要》确定的食物消费量目标,尤其是动物源食品消费量目标,与实际生产和需求背离较大。比如,《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肉类消费29公斤、蛋类16公斤、水产品18公斤,但实际上,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我国2013年上述消费量已分别是62.76公斤、21.15公斤、45.38公斤。

  沙龙强调,从国内外的动物源食品消费情况看,我国的动物源食品生产并没有出现明显过剩的情况,行业内的从业人员、企业要对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投融圈等关注农牧业的人士也不必担心产业发展前景。在我国动物源食品消费由吃饱、好吃向吃好的转型过程中,我国农牧业的发展仍有巨大空间,企业仍大有作为。

  沙龙认为,今后应主要以依靠市场力量为主、政府调控为辅来积极促进我国畜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沙龙呼吁,我国畜禽产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应加强食品安全控制,并积极探索市场等级对接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机制、加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