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思维”走红,甚至到了言必称“互联网思维”,而众多企业也纷纷跳进“互联网狂热”之中,引来颇多争议。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兴的思维,指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以消费者为中心,专注产品与服务的极致和优秀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其核心是数据驱动运营;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收费以及微创新快速迭代。但是盲目的追捧并不是有利的,农牧行业有其特殊性,并不适合盲目套用互联网思维。
1. 互联网思维不能解决产业链的问题。
农牧行业不同于互联网等第三产业,农牧业是一个最为基本的行业,需要实打实的硬件基础和产品,各个环节无不需要资金和资源的支持。而运用互联网思维较好的各大电商和小米无不是在营销和售后层面,并没有自己的硬件生产,但是农牧行业不管是养殖、饲料还是兽药生产,均是以生产为主的基础产业,涉及采购、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各个环节,无法做到“轻装上阵”。虽然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很多传统行业的产业链条都被缩短,但是农牧行业的趋势却是完善产业链,涉足相关领域,从而减小风险。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分享,组织内部也同样如此,它讲究小而美,这与农牧行业的发展是不符合的。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企业借助于低价甚至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收费这种方式获得成功,但是这种方法却不能应用到农牧行业中,农牧行业的产业链性质决定了其不能只依靠廉价获得成功,毕竟不是代工厂,成本不低。农牧行业齐全的产业链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是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来销售的,尤其是快速消耗的产品。用互联网思维是不能解决产业链问题的,强行应用可能会适得其反。
2. 农牧行业产品比营销更重要。
农牧行业营销不可谓不重要,但是,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才是生存之本。一些企业将互联网思维鼓吹得天花乱坠,过分注重营销,反而淡化最为核心的产品的重要性,其结果造成实际与宣传的脱节甚至大相径庭,造成负面的影响。小米在营销上不可谓不出色,但是 “芯片门”事件却使小米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黄太吉吃煎饼、喝豆腐脑、思考人生”,这种让品牌本身超出煎饼的概念,更是不可取,虽然短期内取得成功,但是却透支了企业未来的前途,名不副实的宣传终于导致消费者的抛弃。
农牧行业是第一产业,其产品的重要性远远高出营销,一个不好的产品再怎么营销也是失败的。农牧产品不是短期就能出来的消费品,而是需要长期投入,更需要依靠产品的质量来建立口碑。另外农牧行业不可控因素太多,产品质量也不一定能始终如一,使用的效果也各有差异,消费者个人感受又千差万别,如果用互联网思维大肆营销,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3. 农牧行业更需要工业化思维而不是互联网思维。
“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的根本所在,是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这段话大家也是听得多了,工业化时代使物质的供应能力大大提高,现在许多农牧企业也在孜孜不倦的进行工业化,可以说农业工业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工业化有三个特点:工具化、标准化、可复制性。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几个关键因素,但是很多企业尤其是养殖行业却仍停留在粗放饲养的阶段,远远达不到工业化的要求。许多养殖户思维依旧停在农业思维上,严重影响了畜牧行业的发展。如果从农业思维一下子拔高到互联网思维,就难免不出现问题,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所以相对于互联网思维,工业化思维在农牧行业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在很多方面依旧落后于国外,农牧行业尤其明显。在国外基本都是机械化养殖的时候,国内散养依旧如火如荼,生产力远远不及发达国家,产品竞争力也难以企及。农牧行业要考虑的不是去花哨地应和互联网思维,而是应用工业化思维,实实在在地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空中楼阁,终究华而不实。
因此,农牧行业是实体经济,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互联网思维并不一定适合农牧行业,若是盲目的追捧,不顾实际情况强制套用,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