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多地猪肉价格连创新低,猪粮比价“破五”进入红色预警区域,养殖户进入深度亏损阶段。为应对“猪周期”困局,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湖北、北京、大连等地开始探索实施生猪价格政策性保险(放心保)试点。
但一些生猪养殖企业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于生猪养殖产业集约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低,行业发展不稳定,目前推广价格保险试点的可能性较小,业内迫切希望生猪期货早日上市,利用市场化手段为产业提供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工具。
红色预警伤企伤农
生猪价格历来波动频繁。数据显示,3月份湖北省猪精瘦肉、猪腿夹肉、猪排骨每500克均价分别为14.45元、11.01元、15.56元,较上月分别下跌3.99%、7.32%、7.77%。而全省生猪平均出场价为11.06元/公斤,混等玉米平均批发价为2.51元/公斤,全省平均猪粮比价为4.41∶1,进入红色预警区域,养殖户进入深度亏损阶段。
“猪粮比价6∶1是养殖户的盈亏平衡点,比价"破五"主要是出栏生猪供过于求。”辽宁圣野特种牧业有限公司董事会顾问庞国良表示,猪粮比价之所以“破五”,一是宏观环境不好,二是大的疫情出现,老百姓养殖生猪“忽冷忽热”,导致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据了解,能繁母猪占总存栏量的9%较为合理,而湖北省该比值达10.3%,导致该省生猪出栏量常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气温升高,猪肉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减少,生猪发生疫病的几率也将增大,养殖户面临严峻挑战。
江西上市公司正邦科技日前披露的2014年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公司当季净亏损约7200万元至7600万元,而上年同期则净盈利2113万元,同比大幅下滑440%至460%。对于业绩下降原因,正邦科技表示,近年来随着公司养殖产业的布局逐步完成,产能得到逐步释放,但2014年一季度国内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生猪和禽类行业处于全面亏损状态。
事实上,除了正邦科技,主营生猪养殖的上市公司雏鹰农牧、牧原股份一季度也集体录亏。
业内人士认为,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就是供大于求,上一个高峰期生猪养殖量大幅增加,造成目前生猪出栏量增加,加之终端需求疲软,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猪价出现下跌。
保险试点难推广
为避免“猪贱伤农、肉贵伤民”,湖北省物价局已着手实施生猪价格政策性保险试点前期调研工作,建议省政府启动猪肉收储制度,在肉价高时,通过实施补贴、投放储备肉等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肉价低时,通过提高生猪收购价格、加大收储力度等措施,保障养殖户利益。
但庞国良认为,该保险试点能否推广与产业集约化程度有关,一方面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产业集约化、管理水平低,即便规模化养殖比例在升高,大型养殖企业在成长,技术集约化水平也过于低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比较难推广,因为保险公司也要赚钱。
“整体管理水平低,人们过去一直用密集防疫来消极应对价格风险,但现在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这种办法已经不可行,关键要靠科学管理,而有些防疫严格的企业,"见董事长容易,见猪难",不能带病毒进入养殖场,而一些养殖户对生猪养殖防疫的理念不够,根本没有这个理念,对生产过程造成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庞国良说,中国要做生猪价格保险还要走一段路。
一位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实际操作或有难度,其一,养殖户本身并不看好。早在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开始推行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每头母猪保额为1000元,保费为60元,其中政府补贴48元,养猪户出12元,但在实践过程中很难推行下去,多地养殖户并未享受这一政策;其二,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仍低,类似于“猪周期”的情况仍会发生;其三,盈利是保险公司的主要目的,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算是一种市场保险,实际的风险很难预估。
呼吁生猪期货上市
猪价大起大落不仅伤农而且伤民,严重影响整个养猪产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国家的扶持及宏观调控措施并未令猪价波幅减弱。由于缺乏当期及远期价格信号的有效引导,生猪市场不具备系统稳定性。
生猪期货一直是业内期盼上市的品种。但去年底证监会对此作出回应称,生猪产品不易标准化,也没有国家标准;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存在质量、疫情等突发风险,因此还不具备上市条件。
刘丽认为,我国地域广阔,而且南北价差较大,很难形成统一的交割市场,无论是生猪还是猪肉,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且疫病对市场的影响较大。
光大期货分析师王娜表示,生猪期货上市存在的主要担忧还是疫情,另外就是交割,之前大连商品交易所计划推出活体交割,但检疫和疫情控制难度大,如果改成冻肉交割,预计市场接受度就会提高。
不过,王娜认为,如果生猪期货出台,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就可以给市场带来更多的远期价格参考,这样养殖户不必盲目补栏,用市场手段调节市场,有利于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生猪产业整合,市场调节功能与政策调节机制结合,更有利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