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日前致信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推介种植桑树来治理和利用三峡库区消落带。沈院士此前因参与三峡工程评估,介入了这一领域。他在信中说,此项治理已持续了四年多,效果很好,而且试验者用桑叶(含嫩枝)喂养畜禽鱼,形成了产业规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饲料桑可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之源。联系到我国饲料粮的巨大缺口,沈院士建议,大力发展以桑树为主的木本饲料,并希望引起科技界和产业界的注意。
今天本报刊发沈院士的署名文章,以飨读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问题,而在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口粮安全最重要,也相对容易得到保障。但是,饲料粮的需求越来越多,安全保障不易,特别是蛋白质饲料的缺口更为突出。我国每年进口大豆的数量已超过6000万吨,约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60%以上。这是一个摆在中国人民面前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林业界一直非常关心,希望有所作为。除了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生态保护屏障外,发展木本粮油也是重要举措之一。且不论发展木本粮油在保障粮食安全体系中能发挥多大作用,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支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那就是发展木本饲料。
我曾经因为参加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从2009年起就介入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植桑治理”的试验,这个项目在重庆市被称为“沧海桑田”工程。在中国老科协的促进下,在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支持下,以任荣荣、朱金兆、宋闯等为首的一批中老年林业科技人员,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在重庆市开县的近1100亩三峡库区消落带试验区上,创造了栽桑治理和发展相关养殖业的奇迹。
我称之为奇迹,是因为:首先,饲料桑在消落带上表现出极耐水淹的特性,在没顶淹没3-4个月的条件下,在标高170米以上的土地上能达到平均90%以上的成活率。其次,在这样的条件下,饲料桑不但能成活,而且生长良好,能收获较高的生物量。据估算,平均每亩桑园大致可产1吨鲜桑叶(含嫩枝),其蛋白质含量大致相当于1-2亩陆地大豆所能提供的量。再次,由于桑树具有药食同源的特性,桑叶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排毒保健功能,所以用桑叶为主的配方饲料来饲养的鸡、猪、羊、牛、鱼,不但产出量高,而且品质好、口感佳。经几个权威部门的检测,用桑饲料喂养的畜禽鱼产品,都具有很好的食用品质(低胆固醇,富含钙、硒等元素),而且重金属含量低,仅为绿色食品标准的几分之一至几十分之一。现在用桑饲料喂养所产的鸡蛋,称作“圣桑鸡蛋”,已经成为当地抢手的名牌。
我曾经于2011年和2013年两次赴开县的试验点上考察,并主持了国务院三峡办的项目专家验收会,对这项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重庆市已对此作出积极反应,决定大力扩大试验推广。我认为,这项试验研究的成功,不仅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治理利用开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而且为在全国的各类库塘消落带治理利用,乃至大量适宜的河湖滩地及山地丘陵种植桑树,指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可以兼顾的发展道路。
中国自古以农桑立国,种桑养蚕曾经是一个大产业。“桑基鱼塘”也曾经是我国珍传下来的生态农业优良模式之一。现在应当把桑树看成一个可广泛产业化使用的、以提供蛋白质为主的木本饲料当家树种。桑树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它既耐淹也耐旱,既耐寒也耐热,从东北到华南都可发展,在滩地和山丘都可种植。当然,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树种、品种和类型,也要用不同的栽培方式,种桑养畜、禽、鱼,能够生产出很好的绿色食品,能够形成大产业,现在已有一批企业和地方对此给予了关注,正在做进一步发展的准备。三峡库区消落带植桑治理和发展养殖业的成功在林业报刊上也曾有过少量报道,但我认为,有关部门动作还不够大,反应还不够迅速,这是要坐失良机的。
从饲料桑产业的成功联想到我国丰富的树种资源,除了桑树,还有没有其他可作为优良饲料的树种?以橡实喂猪,中外都有;以槐叶喂羊,也很常见;种柠条也对养殖业有所贡献,但都未形成产业的规模。在当前我国缺少养殖业饲料,特别是缺少蛋白质饲料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可以在木本粮油之外再举起木本饲料的大旗,进行试验、研究、推广,可以为国家建设作出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