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调出生猪75万头,连续7年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市”,累计调出生猪335万头。这是儋州市年初亮出的生猪产业“成绩单”。
那么,连续7年的“全国生猪调出大市”是如何炼成的?
龙头带动
生猪输入地变为输出地
“儋州的生猪养殖,经历了一个由短缺到丰富的过程。”今天,长期在该市畜牧行业工作的何良友说。
何良友现为儋州市畜牧兽医局兽医科负责人,对生猪养殖感受颇深。他回忆说,10年前,儋州养殖的生猪供应本地都不够,更别说向外调出,不少猪苗来自广东、湖南等省。然而,2007年该市除了自给自足,还“破天荒”地向外调出生猪19万头,首次实现由输入地到输出地的历史转变。
这是怎么做到的?据了解,近年来儋州市委、市政府实施“以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对生猪养殖起到了引领作用。以2013年为例,该市重点项目规模化养猪场实际投资1.86亿多元,完成投资率160%。尤其围绕雨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产业化项目,及时协调化解困难,使其提前一年建成投产;实施金海棠10万头生猪养殖、天湖畜禽良种繁育场等项目,一批龙头企业构成生猪调出的“立体方阵”。
多方扶持
激发大规模养殖热情
高大的橡胶林里,错落有致地建起了一排排猪舍。这是位于儋州市那大镇侨南村的海南莫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林下经济”模式。该公司总经理莫世清告诉记者,由于得到政府扶持,他在橡胶林里养猪,从个体经营做起,如今年出栏生猪超过2万头。
而更多的莫世清们涌现出来。
儋州市畜牧兽医局局长李昌充说,该市利用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生猪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资金、生猪调出大市奖励资金,每年扶持一批生猪养殖场(户);通过科技下乡解决养殖户的技术难题,并办班培训兽医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民群众、饲养专业人员等。
李昌充透露,儋州市的多项扶持和引导举措,提升了生猪养殖的数量、质量和效益,在猪价不景气的市场形势下,2013年全市出栏生猪131.6万头,同比净增13.3万头。
品牌培育
着力延伸和整合产业链
在暖暖春日的照耀下,儋州市政府有关人员刚刚捧回的“中国儋州温泉黑猪产业之乡”牌匾熠熠生辉。
随着规模的扩大,儋州生猪的品牌建设同步推进。李昌充介绍,该市除了引进长白、大白、杜洛克、陆川猪、太湖猪等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改良,更是注重培育本土品牌,“儋耳黑香猪”、“旱露温泉黑猪”已成功注册商标,后者还被评为2012年中国(海南)农产品[-0.76% 资金 研报]冬季交易会着名品牌商标。目前,该市形成了以那大、蓝洋、和庆等镇为中心的黑猪产业带。
生猪产业带的崛起有赖于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儋州市委书记张琦指出:“我们正在研究以资金和土地投入,与热科院和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作,用好、用足、用活各方优势,打一套‘科技成果+培训示范+农户推广+农产品加工+品牌市场营销’的‘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