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水产品合格率较高
根据媒体最近报道的深圳湾非法捕捞事件,深圳市食品安全监管局对水产品的末端环节进行跟踪调查。调查发现,深圳湾水产品部分流向南山集贸市场,部分流向了市外。该局对该集贸市场进行索证检查,并对5个样品进行了抽检。该局昨天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其中有1个批次生蚝镉含量超标。目前,涉事集贸市场的相关档位已被该局立案调查。
该局通报的餐饮环节贝类抽检结果显示,抽检涉及扇贝、元贝、花甲、生蚝、带子、象拔蚌等18种常见贝类水产品,检验项目包括无机砷、甲基汞、镉、铅、铬和多氯联苯等污染物。本次抽检的抽样范围以南山区为重点(特别是深圳湾周边餐厅),同时也覆盖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龙岗等6个区。共抽检99批次,合格92批次,合格率为92.9%。其中,7批次不合格产品分别为扇贝5批次、带子1批次、生蚝1批次,不合格项目全部为镉含量超标,未发现其他污染物超标的情况。
据介绍,本次抽检依据2013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开展。根据该标准,只对贝肉进行检测,内脏不在检测范围内。该标准对贝类镉限量(以Cd计,去除内脏)要求为2.0mg/kg,即百万分之二。本次抽检,经检测不合格的7个不合格样品的镉含量水平为2.8~3.6mg/kg。
流通环节
9个带子样品8个镉超标
昨天通报的情况显示,与突击抽检合格率较高形成较鲜明对比的是,该局在1~9月份日常监测中的抽检合格率相对较低,其中抽检9个带子样品8个镉含量超标。
据介绍,日常监测主要包括例行监测、风险监测以及根据舆情、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的临时性摸底监测,目前主要以例行监测为主。例行监测是该局在每年年初根据各行政区域的市场主体数量、人口数量、消费特点,科学合理制定每个区域每季度的抽样数量,并形成工作方案。
日常监测结果显示,1月~9月,该局共检测水产品样品总数为3988批次,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5.7%。抽检工作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为关键环节,以高风险水产品为重点品种。3988批次样品中,包括204个双壳类水产品样品。在对这204批次样品关于重金属镉、铅含量的抽检结果表明,204批次样品铅含量全部合格,34批次样品镉含量超标,合格率为83.3%。其中,抽检的9个带子样品8个镉超标,39个扇贝样品17镉超标,3个圆贝样品1个镉超标,17个生蚝样品2个镉超标,28个元贝样品6个镉超标。
温馨提醒
食用贝类时应去除内脏
为什么餐饮环节和流通环节抽检合格率相差很大?深圳市食品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陈建民说,餐饮环节抽查了一些大型酒店,这些酒店为招徕顾客,所销售的贝类多为进口的深海贝类,受重金属污染几率相对较小;而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等流通环节所销售的贝类多为近海养殖,受重金属污染几率自然较大。
食品监测专家介绍,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其蓄积性较强,主要是通过大气沉降和陆源污染物的排放等途径入海,一部分溶于海水,另一部分呈悬浮状态沉在海底,蓄积性也很强。而养殖贝类的栖息地一般位于水底污泥,最靠近陆源排污处,这两种状态的镉易被贝类特别是牡砺、贻贝等所富集,其体内的镉含量可能比水体浓度高几十倍甚至上千倍,而且难以代谢排出,通过生物链进而危害人体。
根据参考文献记载,贝类的生物特性,镉、铅等重金属容易富集在内脏、鳃等部位。考虑到部分市民食用贝类时不去除内脏的习惯,该局还专门对部分贝类样品进行了内脏与贝肉镉含量比对测试,实验发现所检样品内脏的镉含量水平为贝肉镉含量的1.18倍至8.0倍不等。由此可见,重金属镉在内脏中富集的浓度远高于贝肉。
陈建民由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近海的水产品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请谨慎选择水产品;并建议在食用水产品时应去除内脏,尽可能降低摄入超量镉的风险,保障自身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