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引入品种与地方品种的关系
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受到破坏的原因是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大量引入外国品种、滥用杂交、国内外营销市场对产品的误导。造成我国许多地方不顾实际盲目推广外国品种,有些地方甚至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广。有些地区的领导,常常把中国的地方猪种说成“劣种”,并采取排斥、淘汰的手段加以消除,甚而当成一种经验加以宣传。例如江苏某区“改良猪种消灭黑猪提高养猪效益”为题发放文件,要求在其辖区内彻底消灭地方黑猪,大力引进外种猪,完全实现商品肉猪“洋三元”化。农户凡将黑种公猪淘汰后换成“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种公猪的,每淘汰一头黑种公猪补贴品种改良基金200元;反之,每饲养一头黑种公猪,征收品种改良基金200元。如此做法何愁中国地方品种不灭绝?这样下去最终的趋势是引入品种取代本国的优良地方品种,我国畜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外国。
正确对待地方品种的态度,应有计划的保管好、有计划的杂交利用好,而不是排斥,甚而消灭。合理应用引入品种,严禁盲目滥用杂交,更不允许盲目利用引入品种取代本国优良地方种存品种资源。
区别对待合理利用我国丰富多彩的畜禽品种资源
性状独特,产品有相对市场优势,唯没能形成生产规模的地方品种:要采用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开发带动保种,以保种促进开解发,使之达到规模化与产业化。在增加群体数量的同时,加强选种育种,不断提高原有品种资源的性能与产品品质。
这类优良品种要充分开发其独特性状,确定其市场定位,加强宣传其优点和特色,使之形成品牌。这方面在家禽上做的较好。清远乌鬃鹅肉味鲜美,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烹饪烧鹅的上乘原料,品质是其它杂交品种无法替代的。开展原种乌鬃鹅保种工作最早的保种场的博士鹅业(原清远县乌鬃鹅良种场)成功注册“雁之园”清远乌鬃鹅商标,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 方式养殖乌鬃鹅,收效特别明显。据了解,农户从中可以户均增收近万元,公司回收成鹅后进行20天的育肥,开始上市,产品供不应求。这样的方法使纯种品牌得到保护,而且还有利于推广纯种养殖,使纯种数量逐渐增多。再如福建以产蛋着称的金定鸭、具有药用和保健功效的连城白鸭已申请了原产地证明,已经在当地形成了一整条产业链,为当地人带来了滚滚财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认识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缺点的性状有可能成为新的买点,为饲养着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如我国的小型猪,以前由于生长发育慢,个头小,除用于科学实验外被认为没有其它的饲养价值而逐渐被大型快长型猪替代,但随着宠物猪的出现与升温,这种小型猪的优势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目前市面上的宠物猪品种多为香猪,其价格相差悬殊,进口猪一般价格昂贵,主要来自日本、法国、泰国等地,价位在3000元左右。而国产香猪的价格则相对便宜很多,600元左右便可买得到。进口猪一般老百姓很难消费得起,于是几百元的国产香猪成了宠物猪市场的主力。
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小型主要有香猪,藏猪,五指山猪和滇南小耳猪等。与其他猪相比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外貌非常漂亮,短、小、矮、圆,非常可爱的。现在一头小型猪仔猪至少要卖五百块以上吧。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是中国香猪的主要产地,巴马香猪是一个具有稳定的遗传基因、而且品质优良,珍贵稀有的地方小型猪种,现在已经发展到年产25万头左右,但目前市场供应还是不足。饲养小型猪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也是当地农民致富主要产业。
这些优良品种大量开发之前必须先完成种群保护,没保护就开发是非常危险的事。河田鸡市场受到的狂热追捧而几乎灭绝就是一例。当时河田鸡的保种选育还未全面展开,当地就成立了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和宣传,导致假河田鸡充斥市场。更可怕的是,当地有些群众也加入出售种鸡的行列,一时间纯种河田鸡数量急降。这次风波之后,当地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寻找纯种河田鸡,最后才在周边县的深山老林里收集到了一些,保住了这个品种。
对某些性状需改进的品种:应在基本上保护原种的前提下,利用有限制的杂交,建立杂交繁育体系、生产二元或三元杂交商品畜禽,或建立以地方品种为主的配套系,但不允许将杂交商品畜禽品种,引进纯种繁育体系。
我国地方畜禽品种与外国品种相比,虽然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如生长较慢,单位增重消耗饲料较多,产量低等。可以适当导入外血对其不良性状进行改进,进行杂交制种,可直接用引进品种进行二元杂交,也可进一步进行三元、四元杂交。对地方品种在猪上应用的比较成功,我国许多地方优良品种作母本与引进的瘦肉型品种杂交,生产商品瘦肉型猪,效果较好,国内外大量的实验证明,发展这种杂种猪, 既符合市场需要, 又充分利用了本地猪种资源。这种养猪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优于三洋杂交。(摘自李鹰《中国畜禽育种 敢问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