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巴氏鲜奶发展论坛传出消息:2012年,全国巴氏鲜奶增长率达到36%,酸奶增长率达到29%。
虽然增幅抢眼,但巴氏鲜奶在液态奶中占的比例只有20%左右,纯牛奶(常温奶)依然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
“巴氏鲜奶的发展,不仅是一种产品的成功,是我国饮用巴氏鲜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接轨,更是中国奶业产业调整升级的希望。奶业企业应把握机遇,共同推进巴氏鲜奶的持续健康发展。”福建省奶业协会会长王钧泽认为。
“台湾的做法是,巴氏鲜奶企业小而美,产量少而精。”台湾乳业协会理事长施宗雄表示,“目前中国台湾自产牛奶98%是以巴氏鲜奶形式消费,少数纯牛奶(常温奶)只是为了解决冬季剩余奶而生产,2012年中国台湾巴氏鲜奶销量为292393吨,纯牛奶(常温奶)销量4923吨,巴氏鲜奶占比达到98.3%。”
“我国奶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根本上讲,与不重视奶源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偏低,奶牛养殖水平低,加工、贮藏、运输的设施与工艺滞后,产业一体化程度不高有关。”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呼吁,巴氏鲜奶只能以生乳为原料,不能使用奶粉还原,发展巴氏鲜奶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在巴氏鲜奶对奶源需求的拉动下,近年来,乳品企业开始注重奶源基地建设。但现状则是,作为保障乳品安全基础的规模养殖,依旧悬而难解。
中国奶协乳制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寿瀛曾经作为卫生部乳品定标组副组长,到欧洲考察,也到过国内很多家乳品企业。看了长富牧场,他觉得管理上完全超过欧洲标准,他举了挤奶环节的例子。据介绍,长富在国内首批引进世界先进的全自动喂料机和转盘式挤奶台,喂养和挤奶均实现机械化操作。在挤奶时,用一块布擦洗乳房,用碘伏消毒,前三把奶挤掉,然后再套上全自动挤奶器,挤完牛奶之后,再为奶牛擦洗乳房,进行第二次碘伏消毒。
“完善奶源生产管理体系,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发展奶源,提供充足、安全、优质和成本合理的原料奶,保障各产品事业部的生产用奶需求。”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说。
“目前在我国形成的一个不够理性的观念是,通过竞争提升行业集中度,将不再需要在那么多的地方养奶牛,也不需要太多的中小型乳品企业,只需要几个大型和特大型的乳品企业就能满足全国需要了。”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佳升表示。
顾佳升指出,在液态乳井喷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乳品企业壮大了实力,普遍表现出偏爱建设大型工厂的倾向,这样就造成大型乳品工厂落成后反向提出对奶源基地的建设要求。“国际上专门从事行业集中度研究的结论是,乳品工业不是一个集中的行业而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顾佳升说,“乳品厂是牧场的一部分,根据牛乳的实际产量来决定建设多大的乳品厂,是一个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按照顾佳升的说法,收来的牛乳经过“低温抑菌”处理延长至72小时,只能充作最低档次的“食用乳制品”原料来利用,因为它已不能称之为“生乳”了。
据介绍,原奶的重要卫生指标之一是菌落总数,目前欧盟标准为10万个/mL以下,我国标准是200万个/mL。
“如果菌落总数超过30万个/mL,就无法加工成巴氏鲜奶。”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院副教授刘庆华表示,“我国可以掌握现代技术和把控奶源的企业寥寥无几,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未根本改变。”
曾寿瀛认为,规模化养牛、乳制品加工、产品营销为一体的乳业企业,才具有巴氏鲜奶的安全保障根据。巴氏鲜奶对奶源要求近乎苛刻,没有自有奶源基地和高标准的奶源,根本就无法生产巴氏鲜奶。巴氏鲜奶产品生产工艺及其设备条件并不复杂,但卫生要求却十分严格。
规模养殖是保障我国奶业发展重要的因素,是保障乳品安全的基础,我国奶业结构调整,即逐步减少奶牛的个体饲养,引导奶农走合作化道路,使其奶牛养殖规模化、规范化。
“收购散户奶源,质量无法保障,只能采取超高温灭菌技术生产常温奶。”刘庆华称。奶源是乳品生产的第一车间,也是整个乳业良性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规范的市场才能培育出健康产业,生产出放心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