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养猪为啥这么“亏”?

  作者: 来源: 日期:2013-07-03  

  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的养猪户们大都经历了价格上的“过山车”,连续下降的猪价,让很多养殖户大呼“吃不消”。以往的“金猪”、“致富猪”现在已成了很多养殖户手里的烫手山芋,扔,扔不得;养,养不起。不少养殖户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日前,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发现,这次猪价巨变,可以说是原因众多,这里既存在着偶然性,更存在着必然性。

  据黑龙江省养猪业内人士讲,这次生猪价格的巨大落差和往年春节后生猪价格都有一定的回落有关。而今年出现在南方的死猪事件,导致市场鲜肉销量减少,加之我国购进大量玉米,使黑龙江省过去生猪饲养的价格优势明显弱化。可以说,诸多的偶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该省生猪价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该省养猪业自身的一些“短板”,也让其亏损成为了必然。

  生产者的误判,生猪产能暴增

  区域养猪相对过剩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生猪价格增长较快,猪价涨幅明显超出预期,养猪户大都赚了一笔,这也吸引了不少养殖户扩产,造成去年生猪市场供应量持续增加。今年初,虽然价格有所下降,部分养殖户惜售心理增强,养殖户普遍压栏,为2月份下半月猪价的快速下跌埋下伏笔。春节长假后,猪肉同其他消费品一样,进入消费淡季,猪价跌速超出心理预期,养殖户恐慌心理加剧,出现集中抛售,使生猪价格降得更厉害了。

  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

  凸显抗风险能力弱

  笔者在基层调研过程中发现,在黑龙江省的生猪饲养中,散养户是各县生猪养殖中的主力军,占养殖总量的70%左右。小规模养殖户在生产中往往容易跟风,当市场行情好、养猪效益高时,散户就会蜂拥而上;而当效益下滑时,养猪户又会一哄而散,使得生猪市场供求时而不足、时而过剩,猪价和养猪效益也时高时低。一家一户的散养方式还使生猪质量不统一,食品安全难以保障,让职能部门的统计和服务难度加大。

  大路货多,特色猪少差异性生猪饲养不突出

  在黑龙江,生猪差异性饲养极少,仅限于大型养殖场。众多的生猪饲养散户大多还局限于传统饲养。笔者在“养猪第一县”的巴彦县看到,当地一家公司采用传统技术饲养的生猪,也受到了这次“降价风暴”的影响,但他们采用先进技术饲养的“绿色健康猪”,还是卖得相当火,每公斤达到了30元左右,基本没受到这次“降价风暴”的影响。

  养殖者缺少话语权

  在黑龙江省,绝大多数县猪肉加工能力与当地的生猪养殖规模不匹配,直接导致全省多半生猪销售依靠活猪外运,价格上也失去了优势。而在整个生猪产业中,由于养猪户、养猪场没有和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直接的结果就是:加工、流通、零售等众多环节都挣钱或少挣钱,但养殖者由于缺少话语权,养殖的风险只好自己承担。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