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本土猪种亟待产业化开发

  作者: 来源: 日期:2013-06-14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养猪大国,也是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近年来,地方猪种种群数量却呈现逐渐萎缩态势。统计显示,我国约85%的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近期有媒体惊呼,“最适合做回锅肉的四川猪种成华猪已经濒临灭绝”。

  当前,我国生猪规模养殖企业和不少农户养殖的品种主要来源于号称“杜长大”的杜洛克、大约克和长白等瘦肉型洋种猪,分别源自美国、英国和丹麦等国家。这些品种不仅成为我国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猪种,也是当今世界养猪生产中普遍使用的猪种。各国根据需要引进并开展选育,在总体保留“杜长大”三元猪特点的同时,根据本国自然条件和消费习惯进行本土化,使其各具一定特色。

  总体来看,国外猪种优势在于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以其商品性强的特点,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优势。而我国地方猪种虽然繁殖力和抗逆性强,肉质较好,但受屠宰率偏低、瘦肉率少的影响,饲养量逐步下降、布点场不断缩小,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守势。应当说,“杜长大”三元猪的优势地位是市场的自由选择,契合了养殖主体的经济需求,从畜禽品种交流和增加养殖效益的角度看也无可非议。这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养猪大国猪种优化的一大趋势。

  很多人说,现在的猪肉没有原来猪肉的风味。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多样化的本土猪种逐渐萎缩,商品化的猪种日益集中于有限的洋猪种上。毫无疑问,发展地方畜禽品种,可以支撑特色畜牧业,向城乡居民提供多样的风味独特的畜禽产品。

  抛开眼前的消费市场,长远来看,畜禽种质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拥有。有些在当前看来被认为是生产性能不高的品种,其蕴藏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巨大的。业界越来越认可的理念是,占有畜禽种质资源的多少和利用畜禽品种资源的能力,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畜牧业实力的重要标准。

  今后畜牧业的竞争将演变为畜禽良种的竞争和基因资源的竞争。对于我国来说,如果不抓紧积极保护和产业化利用,可能会由于连续定向选择,使得品种间的遗传变异越来越窄,最终导致可用种质资源的减少。来自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的统计显示,山东省35个地方畜禽品种,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品种尚不足三分之一。

  这一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农业部自2010年起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遴选100家国家核心育种场,开展生猪联合育种工作,目前已确定多批国家核心育种场,开展种猪登记、性能测定、数据上报和遗传交流工作。数据显示,2005年以前,中央财政每年用于畜禽资源保护的资金仅有几百万元,之后增长迅速。到2012年,中央财政畜禽保种经费为5320万元,平均到单个地方猪保护品种约为40万元。不过,相对于保种的不菲成本来看,目前的财政投入还显得不足。

  对于地方畜禽品种而言,单纯被动保种是保不住的,品种改良和产业化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比如,运用我国的地方畜禽品种与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杂交,就有可能选育出兼具二者优点的新品种。但畜禽品种的选育研究常常需要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这需要研究界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国家资金的配套支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畜产品的风味和口感要求越来越高,地方畜禽良种的开发恰恰适应了畜产品市场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要求。通过对地方畜禽品种实行产业化开发,进行品种培育和创新加工方式,生产出优质产品,在消费市场中打出品牌和竞争力,本土畜禽品种才能走得更远。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