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养蜂协会副会长宋心仿说:“目前我国蜂产品市场不够规范,蜂蜜、蜂胶造假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了蜂产品市场秩序,也对养蜂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
假蜂蜜屡打不绝真蜂蜜销路不畅
本报记者胡亚男
"感觉好多蜂蜜都是糖精、明矾勾兑的"
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大型超市内,北京化工大学学生韩可任正在选购保健品,她告诉记者,从小她就喜欢喝蜂蜜,初中、高中每天早晨都空腹喝一杯用蜂蜜沏的茶,但自去年9月份以后就很少喝蜂蜜了。以前都是父母从老家哈尔滨郊区熟识的蜂农手中直接购买蜂蜜,现在离家远,不方便往学校带,在市场上买又不放心。她心存疑虑:"感觉好多蜂蜜都是糖精、明矾勾兑的,喝了还不如不喝。"
记者看见一女士在蜂产品柜台前徘徊,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记者上前询问,该女士说:"这几年都不敢买蜂产品了,真假难辨,只能凭老品牌的信誉来认定质量了。"
原本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蜂产品如今假冒伪劣太多。去年9月,浙江省缙云县查获有人用水、白糖、明矾、香精和废蜂窝等生产假蜂蜜,经鉴定,这些假蜂蜜中,铝的平均残留量为233.47毫克/公斤,严重超标,极有可能造成食源性疾患。今年2月,一消费者在济南某商城购买了黄连、洋槐两款蜂蜜产品,服用后不仅对治疗便秘毫无效果,反而身体浮肿,经检验后发现竟是糖浆。
相关人士透露,有极少数散养户为提高蜜蜂的存活率,还给生病的蜜蜂喂青霉素、四环素等药品,生产的蜂蜜必定会危害人体健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养蜂协会副会长宋心仿说:"目前我国蜂产品市场不够规范,蜂蜜、蜂胶造假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了蜂产品市场秩序,也对养蜂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
假蜂蜜为何屡打不绝?
"糖精、明矾的价格比蜂蜜的价格低,有人借此造假,谋取不法利润。"山东省一家生产蜂产品企业的负责人说。据记者了解,真蜂蜜价格约为45元/公斤,而假蜂蜜价格约20元/公斤,价格相对低廉。普通消费者仅用肉眼难辨其真伪,从而出现了假蜂蜜横行市场,而真蜂蜜销售不畅的乱象。
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我国蜂蜜标准不完善,掺了大米糖浆、甜菜糖浆的假蜂蜜,也可以做到各项参数都符合国标,这也是多年来假蜂蜜屡打不绝的原因之一。
宋心仿向记者介绍,如今一些人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砍伐蜜源性植物,如山东省东营市的一些村
庄,村前村后的洋槐花树早就被换种上了更具经济效益的杨树,造成蜜源减少。而且,我国一些地方的果蔬等农作物被过度喷洒农药,蜜蜂又是生态平衡中最敏感的昆虫之一,闻到农药气味即会死亡,从而导致蜜蜂数量减少,产蜜量不足。蜜源减少、产蜜量不足是导致伪劣蜂产品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在沂蒙山养蜂基地采访时,山东省蜂业协会副理事长、山东康宝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胜良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蜂产品的保健作用,蜂产品的需求量大增。但目前的状况却是,养蜂人逐渐减少,蜂蜜供应不足,这也给假蜂蜜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养蜂业风险大,保障措施又不到位,致使蜂农面临发展困难的问题。"去年7月份发生洪涝灾害,许多蜂箱一夜之间荡然无存,损失惨重,很多蜂农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宋心仿无奈地说。养蜂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而养蜂人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年轻人不愿入行,养蜂业后继乏人,困难重重。
蜂农:"收入勉强够开销"
4月3日,记者来到山东省临朐县卧龙镇孟家村,走进老蜂农王学志的家里。刚进院门就看见成群的蜜蜂萦绕在梨树上采蜜,院子两旁依次整齐地摆放着二十几个蜂箱。王学志热情地打开蜂箱向记者介绍真蜂蜜的产出过程。
王学志今年62岁,是一位有着40多年养蜂经验的老蜂农。他的老伴儿徐爱花对记者说,王学志从21岁开始养蜂,至今从未间断。"他常年在外奔波,饮食无规律,饥一顿饱一顿。"年轻时,王学志带着蜜蜂去外地采蜜,徐爱花自个在家,异常辛苦。大女儿王红霞出生的时候,王学志没能赶回来照看坐月子的妻子,徐爱花一星期左右就下地劳动,结果得了风湿病。十年前,王学志胃部长了肿瘤,术后7天就出院,为了养蜂依旧四处奔波。
如今,夫妻俩在村里承包了半亩地,定点养蜂。五十多箱蜜蜂,平均每箱一年纯收入600元左右,一年下来可赚3万块钱。虽然不用四处奔波,日子过得安稳些了,但收入也减少了。"现在的收入勉强够开销。"徐爱花说。
"这还是好年景,要是遇到不好的年景不用说赚钱,都会赔钱。"李胜良补充说。
像王学志一样执著的养蜂人越来越少。仅南孟家村,和王学志一起成长起来的养蜂人已经有10多人改行了。李胜良说,养蜂工作的流动性强,需要长途跋涉赶花期,常年漂泊在外,非常辛苦,收入又没保障,靠天吃饭,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了,致富途径多,如今鲜有年轻人加入养蜂业。
"国家应高度重视,大力扶持"
宋心仿建议,首先国家应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养蜂业,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法律,建立完善保障制度,保护好发展好养蜂业。其次,把养蜂补贴纳入农业长效补贴的机制内,扶持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养蜂大户以及养蜂合作社,使养蜂户增强信心,吸引年轻人到养蜂这门传统行业中,壮大养蜂队伍。第三,有关部门应大力宣传、鼓励科学种田,普及正确使用农药等知识,避免造成蜜蜂中毒死亡;并积极引导、支持农民种植蜜源性植物,保护并开发新的蜜源性植物。第四,完善国家标准对蜂蜜真实性的强制要求,唯有如此才能为执法部门打击假蜂蜜提供杀手锏,有效保护蜂农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养蜂业靠天吃饭,风险大,建立完善的养蜂风险基金迫在眉睫。这样,可帮助遭遇困难的蜂农克服困难、壮大产业,这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措施。"宋心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