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蒲常廷觉得自己很幸福。年初自己和同伴创办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内就实现销售收入270万元,净收入50万元,带动150户农户发展肉鸡养殖,周边地区推广良种雏鸡9万羽,出栏肉鸡3万只。
1991年,蒲常廷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毕业后,怀揣着创业拼搏的梦想,与该校同届毕业生解得录到江苏省打拼,后在常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企业集团工作,从事肉鸡养殖近20年,长期担任公司饲料部主任,积累了丰富的养殖场管理和技术经验,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生产标兵。
作为远在他乡打拼的游子,他们时刻关注着家乡这片热土的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对农牧业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给青海养殖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也点燃了他们回乡创业的激情。2012年,蒲常廷和解得录毅然辞去在江苏企业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家乡湟中县,开始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他们在西宁及周边市场做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后,于2012年3月成立了湟中常绿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湟中县李家山镇崖头村修建了占地45亩的肉鸡养殖场,建成5400平方米的标准化鸡舍9栋,消毒池24平方米,消毒室18平方米,兽医室18平方米,并完成了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湟中县2012年新建的规模最大的商品肉鸡生产基地,当年出栏商品鸡9万只,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2012年8月,养殖场通过青海省省级规模养殖场认定。
养殖场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组织生产,育雏鸡严格按照免疫程序饲养,成活率高,比兰州等地调入的育雏鸡成活率提高50%,主要销往湟中、湟源、大通等县。养殖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为养殖户提供的育雏鸡每只价格下调2―3元,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辐射带动了项目周边地区农户从事养殖,对增加畜产品市场供应、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3年,蒲常廷和同伴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预计年出栏肉鸡5万只,销售雏鸡26万只,可实现销售收入560万元,纯收入达到100万元。蒲常廷告诉我们,养殖场将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行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架起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带动当地养殖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