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水生生物病原库主任、上海海洋大学杨先乐教授在第二届农财宝典年会上指出,我国水域环境恶化除了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污染外,养殖本身带来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必须要规范渔药使用,才能有效地保证养殖水产品安全。
杨教授分析和对比目前水产动物病害控制的三种手段:
免疫防治
通过疫苗或者免疫增强剂的方式来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疫苗防治是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趋势,疫苗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水产品安全,对病害的防治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免疫防治只能针对重大的传染性疾病,并且免疫防治有危险性。因为疫苗的研究开发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投入很大力量,而且疫苗的作用只能预防,不能治疗已经发生的病害。所以免疫防治虽然很好,很有效,但不是所有的病害都依靠疫苗解决,而且目前我国疫苗生产使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免疫防治解决重大病害问题。
生态防治
举个草鱼出血病例子。草鱼有贪吃的特性,投多少料就吃多少料,如果吃得太多,那么在7-9月发病机会就增加。那么7-9月份出血病发病高峰期可以适当减少投饵料,在7月前9月后适当增加投饵量,通过这样控制性的投饵方式可预防出血病。养殖对虾方面,通过对水质处理、养好水、使用微生物制剂等也是生态防治的方法和手段。
生态防治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水产品的安全,但生态防治的弊端是只能预防,不能治病,即发病之后不能采取生态防治的方法处理。同时,微生物防治同样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因为如果大量的微生物泼入水体并在水体大量定居和繁殖,最终会使环境走向“危生态”。
药物防治
通过药物使用使病害预防和治疗得到一定保护。是目前养殖户非常相信的一种最普通、最廉价、最简单、最有效手段,所以病害防治是使用最多的方法。但如果药物防治把握不好,也会最终导致药残,,带来水产品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做的而且能够做到的,就是要使用无禁药物,不要使用禁药,避免给水产品带来质量安全隐患。
规范使用药物就要做到安全科学用药。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效果与水产动物的品质。任何一种药物都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正面就是起防病、治病和改良增强水产动物体质;负面就是频繁使用药物会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目前水产动物病原体耐药性在我国非常严重,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药物使用起来没有效果,主要就在于耐药性,往往用药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对水产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另外药物使用会破坏水体的微生态环境,这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使用药物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对病害准确诊断,这对药物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
二、选药要有明确的指证,对症下药否
三、掌握影响药物疗效的一切因素,排除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对药物干扰
四、适当加大或缩小用药的浓度、用药的次数和用药的间隔时间
五、祛邪扶正并举,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情况采取停药、调整剂量和改换药物的措施。
杨教授称很多水产动物生养用药后并不能产上立竿见影的效果,中间有一个过程,必须要好好分析用药的效果。他强调渔药发展的方向应该向“三效”、“三小”的方向发展,“三效”是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即用量小、次数小、副作用小,如果真能做到,安全问题将得到很好的保障。此外还要重点研发低毒、低残留、低抗药性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