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业化养鱼?就是在养殖鱼类以及对鱼类进行加工变成终端产品乃至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全部进行工业化操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解释道:“咱们现在养出来的鱼大多数实际上还是原料,不是终端产品。养鱼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渔民。缺乏成体系的监管,质量、安全等方面也把控不住。如果从育苗、养殖、加工直到分门别类地将产品送入市场,全部纳入一个工业化的操控体系,全循环的工厂化育苗、工厂化养殖,再进入高标准的加工车间加工,直到出来终端产品。这样既能把住质量和安全关,又能提高附加值,形成产业链。我们的养殖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人。因为养殖环节是全循环系统,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减少成本,达到了诸如低碳、清洁、绿色等要求和目标。”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大规模开放式流水养殖,带来了水资源大量消耗、内陆大水面和海岸带以及浅海水域污染加重、鱼类病害频发和产品质量安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养1吨的淡水鱼产生的粪便量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养一吨虾需要投入平均4吨的饲料,相当于投入了1.2吨蛋白质。水产养殖常常爆发大面积的传染性疾病,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都达上百亿元,而且效率也低下。根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海水养殖亩产566公斤,淡水养殖亩产314公斤。如果面积换算成平方米,一条鱼平均约0.5公斤,则海水养殖每平方米不到两条鱼,淡水养殖勉强达到一条。而国外工业化养鱼平均每平方米的密度是25公斤,高的每平方米能达75公斤,是我们的25至75倍,而且生长周期只有我们的一半。目前的海水养殖多是流水养殖,每天需要5到10个量程的换水量。要解决这些难题,工业化养鱼是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大多是原始低水平的个体化养殖。全循环的只占5%,对产业的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雷院士说,“发达国家的鱼类养殖大多都已经进入工业化操作阶段。在挪威,一家渔业公司十多个超大型养鱼网箱,只有一个管理人员和一个操作人员,所有的工序都被设置成工业管理程序,一台电脑就能全部掌控,不容易出问题,效益非常高。”
怎样实现工业化养鱼
工业化养鱼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装备工程化;第二是技术现代化;第三是生产工厂化;第四是管理工业化。
尽管已有水产科学工作者之前提出了工厂化育苗与养殖的理念,但是数十年来技术与模式的变化甚微,偶有改进者也只是在局部或者形式上而已。长期以来,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产养殖系统工程技术。雷院士自上世纪90年代初形提出了自己的工业化养鱼理念,并形成整套的理论体系。他介绍,工业化养鱼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装备工程化。没有工厂化配套系统,没有全循环水系统,工业化养鱼不可能实现。第二是技术现代化。包括育种、饲料、疾病防控、循环水系统、加工工艺等,而且要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第三是生产工厂化。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养殖车间包括池塘和网箱的养殖,都要以工厂化的理念为指导来实施大规模生产。第四是管理工业化。从育苗、育种、养殖到加工,都要按工业化的制度、工业化的计划、工业化的步骤来进行。“具体到操作环节,苗种选育、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控、循环系统、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运输和营销,这六个板块缺一不可,而且要一体化运作。”雷院士具体解释说,加强苗种选优和工厂化繁育,保证苗种数量和质量关;加强鱼类营养研究,推出专业的一品一饲料;疾病防控以防为主,实现使用疫苗控制病害尽量不发生;所有的养鱼系统步入全循环,95%的水能循环利用,每天只要加5%的水,而且温度不变;进入加工厂按照工业化管理操作加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无后顾之忧;运输和营销虽然不属于生产环节,但属于产业链的一环,不能忽视,需要我们把产品监控延伸至餐桌上。
雷院士表示:“综合各方面来看,我认为工业化养鱼是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首先产业本身能提速发展;其次与环境友好,节约资源,节约成本;再就是还适应国家的节能减排要求;另外,这在国际上,也能展现我们确确实实是一个负责任的渔业大国的形象。”